三學之橫
宋代太學分為外、內、上三個等級,也稱三學。南宋淳祐(1241—1252)、景定(1260—1264)之際,太學的學生運動十分活躍,干予朝政、左右輿論,直接影響著社會政治生活。凡是太學生們不滿意的人,那怕是宰相臺諫這樣的大官,也一定要直接加以攻擊,直到把他趕下臺才肯罷休。他們的政治影響甚至可以左右皇帝的意志。政府如果對他們稍加約束,他們就以殘暴的秦始皇作比喻,說這是秦始皇焚書坑儒一樣的惡行。當時的宰相和皇帝對他們都只好睜只眼閉只眼,不予過問。這樣一來,這種學生運動發展到極處就走向了反面。他們逐漸被權貴所利用,收受賄賂,利用自己的輿論勢力為奸邪辯護,甚至造謠生事,動不動就上書上章,人們像怕虎狼一樣害怕他們,一般商人和平民,無不受其危害,并且無處申訴,管理京城的行政長官也不敢過問,連曾經很有勢力和政治經驗的權相史嵩之、丁大全等想改變這種狀況,結果下場也很可悲。丁大全與之為敵,對學校進行整頓,重新修訂學校管理辦法,布之于學,嚴格學紀,結果遭到以方大猷為首的太學生們的合力圍攻,丁大全也終因得罪而辭去相位。從此以后,學生運動恣意橫行,更向惡性方面發展。到賈似道作宰相,自度不可硬來,就采用籠絡利用的手段,重其恩數,增撥學田,多其饋贈厚賞,于是,太學生們食其利而畏其威,成為賈似道專權弄國的邦兇和輿論工具,即使看見賈似道誤國殃民的罪行,也閉口不敢說一句話。賈似道以辭職來要挾皇帝的時候,舉國憤慨,冀其早去,他們卻上書諛美,極意挽留,把他稱作“師相”、“元老”、比作“周公”、“魏公”,而沒有一個人站出來指責他的罪行,直到魯港一戰打了敗仗之后,人們才開始醒悟過來,紛紛指責太學生們的種種惡行。可是已經太晚了、歷史的錯誤已經造成了。
學生運動的性質要根據它的目的、方式、社會作用、組織形式和真實的社會基礎來確定。對于學生的運動及他們的政治要求等,如果不加強管理和健康引導,聽之任之,必然會自成體系、恣意橫行,甚者受人利用、失去是非、違背初衷、淆亂視聽,干擾和危害國家政治生活。
上一篇:三十公斤珍珠下落不明
下一篇:三家詩的佚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