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演員怎樣變得蹩腳
馬龍·白蘭度和奧立弗可稱為馳名世界的表演藝術大師。他們成功的銀幕形象將永遠留在世人心中。
但是,當他們一旦在一部蹩腳的劇本中充當角色,那該如何呢?
1980年美國影片《公式》上映了,講的是一名洛杉磯偵探,為了尋找謀殺他朋友的兇手,發現了一起企圖壓制從煤里提煉人造石油的陰謀。這此期間,他遇到了一個性格乖僻、權勢遍及各國的美國石油巨頭兼大富豪。這個石油巨頭認為法律應該禁止使用氯氣,因為氯氣使他養在游泳池里的青蛙受不了。他穿著定做的西服,縫制是別具匠心的,為的是盡可能不顯出他的大肚子,他說話用的是一種粗俗的腔調,為的是遮掩他的極端殘酷。
這個石油巨頭就是由馬龍·白蘭度扮演的。作為偉大而優秀的演員,他雖然試圖沖破淺薄腳本的限制,但最終不得不放棄這種努力,蹩腳的劇本使優秀演員陷入困境而顯得呆傻可笑。他本是個富有創造性的演員,但是,由于影片故事情節混亂不堪,他的創造性表演就變得毫無意義。
問題不在于白蘭度沒有表演,他從頭到底都在表演。影片的問題在于,劇本的情節模糊不清,到影片結尾部分,連誰對誰干了什么,為什么這樣干都無法確切的搞清楚。這就使演員處于不利地位。
白蘭度終于無法使自己從蹩腳劇本中鉆出來。無獨有偶,表演藝術家奧立弗也遇到同樣的情況。在重新拍攝的影片《爵士歌王》里,他扮演一個年邁體弱的篤信東正教的猶太人。
但是,《爵士歌王》是部毫無生氣的重復娛樂性行來陳詞濫調的影片,奧立弗的表演顯得那么呆傻。他在影片中的鏡頭并不多,但當他一上鏡頭,你就不得不看他表演。由于他在所演的角色中竭力采用其慣用的奈張的表演方法,結果是不管他如何努力表演,也無法掩蓋這樣一個事實:這位偉大的演員正孤立無援地被困在一部空洞、乏味的影片里。他縱然傾其所有表演才能,也無法挽救這部毫無價值的作品,而他的演技也只能降低到該影片的水平。
如果一部影片或一出戲劇很糟,一般來說,表演也不會好。這倒不是說演員不好,但在這種情況下無論如何表演也不會是第一流的。人們固然不應責備演員,但演員卻應從中吸取教訓。
演員的表演有時可能使你忘記作品的優劣,但很少能改變作品的質量。演員最多只能將那些毫無價值的作品做些打扮。
由于演員處境被動,所以評論家往往把演員同他們參加演出的劣等影片區別開來,結果既不利于演員,又不利于付錢來觀看演員表演的觀眾。
上一篇:優勢未克敵
下一篇:依賴外國石油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