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圣嘆為民請命的冤恥
說起金圣嘆,中外皆知是清代的大文學批評家,他在開創文學批評的道路上所作的貢獻為歷史所肯定,但是他在科場上的不白之冤卻很少有人為其評說。
金圣嘆原名金若采,蘇州人,明代貢生,明亡后為悼念亡明而改圣嘆。入清后,憑他的才華要考取功名當然不會有什么問題。但是他幾考不中,于是與清朝結下了很深的怨恨,便不再進科場而專攻文學批評。他把《離騷》、《莊子》、《史記》、《杜詩》、《水滸》和《西廂》稱作六才子書,逐本進行批改。在《水滸》的批改上成就最大,把七十一回以后的受招安打方臘刪去,而增寫了梁山泊全體頭領被捕被殺的情節,很有獨到之處,因此他的才氣名貫江浙。
公元1661年順治死,蘇州地方官設了陵墓祭掃,作為貢生,金圣嘆當然得去哭祭。就在這時發生了一場災禍。當時吳縣的縣令是山西貢生任維初。他為了催繳錢糧,把百姓杖死于公堂,引起了貢生們的憤慨。接著他又守監自盜,將常平倉的四百石米交給縣總吳行之私賣,這一下引起了吳縣人民的公憤,正好借著哭祭的機會,諸生中的倪用賓、金圣嘆等人一百多人到文廟鳴鐘擊鼓,大張聲勢,稱作哭廟。之后他們招呼千余人一起涌向蘇州府,告縣令任維初。當時,巡撫、巡按和縣官都在府中,巡撫宋國治看到如此憤慨的群眾恐慌至極,便將任維初抓了起來,同時又將帶頭的倪用賓、金圣嘆等十一人抓來一起審訊。
當即任維初就供出,所以賣糧是因為巡撫大人逼銀太急,不得不賣糧上交。朱國治一看事情告到了自己頭上,馬上搖身一變,袒護起任維初來。接著又從京城來了侍郎葉尼等人,將全部人犯解到省城南京會審。在嚴刑拷打下,金圣嘆等人皮開肉綻、痛苦不堪,但他們依然保持氣節,不向巡撫和京都大員低頭。最后,這位巡撫和侍郎葉尼將任維初釋放,恢復其縣令,而將倪用賓、金圣嘆等十八名貢生一律處斬,連金圣嘆的妻子家產全部沒收入官。
被判刑后,家人和妻子一律要解往塞外的寧古塔,沿路親眷、百姓為他們送行,抱頭痛哭,凄慘的淚水灑了幾十里地,過往的旅客都為這一凄慘的景象落淚。金圣嘆在給家人的信中說:“殺頭是最痛的事,家產籍沒是人生最悲慘的事,而這一切我金圣嘆都在無意中碰上了,這是奇怪還是不奇怪?”對官場的黑暗提出了最強烈的控訴。就這樣,他抱著不屈服的意志和凜然的氣節走向了斷頭臺。這位名星隕落時,時年五十三歲。不少后人對金圣嘆指責很多,說他喪失氣節,投靠夷族、又篡改《水滸》等,但卻很少提起他作為一位學生為民請命而遭受的這一奇恥大冤。因為明清兩代的學生是不準干涉社會事務的,違者即犯罪。專制主義對于民主學生運動從來是不手軟的,這就是金圣嘆的遭遇給我們的教訓。
上一篇:逢迎者的結局
下一篇:金陵王氣黯然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