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是孔子嫡孫子思的再傳弟子,被后世尊為“亞圣”。
《孟子》一書是孟軻與弟子萬章及同時代人的談話記錄,共七篇:《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后漢趙岐作《孟子章句》時,把每篇分為上、下,這樣就成了七篇十四卷,二百六十章,至今仍然沿襲??鬃又螅寮以诖呵飸?zhàn)國時期又分成了六大學派,孟子是其中最大學派的代表。孟子在當時就有重大的社會影響?!睹献印芬粫?,也被后世列為諸子之冠。漢朝時期,《孟子》和《論語》都被當做重要的“傳記”,還一度被立為博士。唐朝的韓愈提倡復興儒學,把孟子視為孔子“道統(tǒng)”的唯一繼承者。此后,孟子更是備受推崇。到了宋代,為繼承所謂的孔孟“道統(tǒng)”,宋儒們或發(fā)揮孟子的政治學說,或借鑒孟子的哲學思想,并把《孟子》列為“十三經(jīng)”之一,從此,《孟子》一書就成為了儒家的正式經(jīng)典。朱熹又進一步把《孟子》、《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為“四書”。它是明、清時期科舉考試的依據(jù),也是讀書人必須背誦的教科書。孟子的學說在學術(shù)思想界有重要的地位,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孟子》的政治思想
民本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仁政思想是他的政治綱領(lǐng),王道思想是他的政治理想。民本、仁政、王道,這三者是孟子系統(tǒng)的政治思想,也是對孔子德治學說的繼承、發(fā)展和完善。
民本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中最有價值的一部分。促使這一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一是對現(xiàn)實政治斗爭的觀察,二是對歷史經(jīng)驗的總結(jié),三是對孔子仁學傳統(tǒng)的繼承。
“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也,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保ā峨x婁上》)孟子認為,夏桀、商紂失去天下是因為他們失去了百姓的支持,所以他贊成湯武的革命。他又說:“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保ā侗M心下》)“得乎丘(眾)民而為天子?!保ā侗M心下》)他反復強調(diào)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一直把人民放在第一位。
孟子對君民關(guān)系提出了異乎尋常的見解,倡導“民為邦本”和“民貴君輕”的思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保ā侗M心下》)齊宣王問孟子:“湯放桀,武伐紂……臣弒其君可乎?”孟子回答:“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wù)D一夫紂也,未聞弒君?!保ā读夯萃跸隆罚┧J為不講仁義、殘害人民的暴君是獨夫民賊,誅殺這樣的人根本談不上君臣倫理的問題。
在此基礎(chǔ)上,他又進一步對君臣關(guān)系進行了獨特的闡述:“君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視臣如牛馬,則臣視君如路人;君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保ā峨x婁下》)在君臣關(guān)系中,主導方是君王,君王首先應(yīng)嚴格要求自己,尊重臣屬的人格、權(quán)利和要求,而不能單方面地要求臣子忠于君王。另一方面,孟子對大臣如何對待君王,也做出了規(guī)范標準。
齊宣王問卿,孟子曰:“王何卿之問也?”王曰:“卿不同乎?”曰:“不同,有貴戚之卿,有異姓之卿?!蓖踉唬骸罢垎栙F戚之卿?”曰:“君有過則諫。反復之而不聽,則易位。”王勃然變乎色。曰:“王勿異也,王問臣,臣不敢不以正對?!蓖跎?,然后問異姓之卿。曰:“君有過則諫,反復之而不聽則去。”
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孔子“德治”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圍繞“仁政”思想的實現(xiàn),他又提出了具體的措施:保民、養(yǎng)民、教民。所謂的“保民”,就是保護人民的意思。“保民”又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省刑罰薄賦斂”,另一方面是反對戰(zhàn)爭?!笆⌒塘P薄賦斂”是說減輕人民的負擔和刑罰,實行“罪不孥”——反對株連罪人的妻兒家人。所有這些,都是要求關(guān)心人民的生活和疾苦,減輕壓迫和限制賦稅盤剝。
孟子對春秋以來各諸侯國之間的戰(zhàn)爭,提出了著名的論斷:“春秋無義戰(zhàn)?!彼麖氐追穸诉@些戰(zhàn)爭:“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故善戰(zhàn)者,服上刑。”他主張對喜好戰(zhàn)爭、發(fā)動戰(zhàn)爭的人要處以極刑。
在“保民”的前提下還要“養(yǎng)民”?!梆B(yǎng)民”用現(xiàn)代的話講,就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滿足人民的生活需要。孟子認為,只有人民豐衣足食,才能實現(xiàn)國家的安定和繁榮,才能實現(xiàn)王道:
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梁惠王上》)
如何才能實現(xiàn)“養(yǎng)民”呢?孟子又提出了他的辦法——“制民之產(chǎn)”,即讓農(nóng)民獲得一定的生產(chǎn)資料——土地,也就是給人民以“恒產(chǎn)”(固定產(chǎn)業(yè)),使人民有自己的耕地和住宅:“有恒產(chǎn)者有恒心,無恒產(chǎn)者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泵献诱J為,只有保證人民獲得耕地和住宅,才能滿足家庭生活的需要,從而實現(xiàn)社會的穩(wěn)定。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梁惠王上》)
孟子的這幅自給自足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的理想藍圖如果能夠?qū)崿F(xiàn),對勞動人民的確是莫大的福氣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只能是一個美好的理想孟子對孔子“富而后教”的思想進行了更進一步的闡述。他認為教民比養(yǎng)民還重要。在人民生活條件改善的基礎(chǔ)上,教育、教化人民懂得倫理道德,犯罪的人就會減少,社會就可以安定,國家就能長治久安。孟子認為,人的天性都是善良的,犯罪是為生活環(huán)境所迫,應(yīng)該改善人民的生活條件,然后施行教化,不應(yīng)該懲罰或殺掉。對人民養(yǎng)教結(jié)合,才是仁政。所以必須“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梁惠王上》),使人民明白禮義。
孟子認為,自古有王道、霸道兩種政治?!巴醯馈?,就是施行仁政,以德服人,讓天下人民都心悅誠服地歸服;“霸道”,實行暴政,是憑仗自己的實力,強迫別人服從。孟子認為,堯、舜、禹、湯、文、武、周公施行的都是王道,所以天下歸心;而齊桓、晉文等春秋五霸實行的卻是霸道,所以不能統(tǒng)一天下,卻只能危害人民。
孟子認為統(tǒng)一的根本在于內(nèi)行仁政,即在本國實行他提倡的保民、養(yǎng)民、教民的綱領(lǐng),以民為本,這樣就能使天下人民歸服;他還反復強調(diào),王道之始,在于從本國國內(nèi)做起,以仁義治國,把人民的饑渴當成自己的饑渴,這樣就會得到人民的擁護。以嚴刑峻法統(tǒng)治人民,剝奪人民的衣食,行不義,殺無辜,以及依靠武力侵伐別國,就是霸道政治,這樣就會“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公孫丑下》),結(jié)果必然眾叛親離。
最后,孟子把這一切的落實歸結(jié)到選賢任能上。他認為,君如果是明君,臣如果是賢臣,明君賢臣執(zhí)政,才能施行仁政,實現(xiàn)王道。什么是明君呢?孟子提出了他的標準:
得乎丘(眾)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而為諸侯,得乎諸侯而為大夫。(《盡心下》)
只有得到民心、得到人民的認可才可以成為明君天子。光有明君還不行,賢能的諸侯和大臣也同樣重要,因為臣是君的羽翼與助手,是具體任務(wù)的執(zhí)行者,臣的好壞直接決定朝政的成敗。所以,選賢任能便成了施行仁政的首要問題。
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公孫丑上》)
那么如何選拔賢者?孟子也提出了一定的標準:
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見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后察之;見可殺焉,然后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如此,然后可以為民父母。(《梁惠王下》)
事實上這是一套科學的選賢任能的方法。首先得到群眾的認可,然后領(lǐng)導再做進一步的考核與考察,最后做出是否任用的結(jié)論。
上一篇:《孟子》的哲學思想
下一篇:《孟子》的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