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迎者的結局
劉曄是三國時魏人,揚州名士,博學多才,足智多謀。當時,以“知人”而聞名于世的汝南人許劭,曾經(jīng)避居揚州,稱贊劉曄有“佐世”之才。劉曄以自己超凡的才能先后奉侍曹操、曹丕、曹睿三代魏主,深得器重。
當初,廬江郡界有一支以陳策為首的數(shù)萬人的隊伍,據(jù)險自守,曹操曾派遣偏將前往誅伐,沒有成功,這一次,曹操率軍來到壽春,問手下人:可不可以討伐陳策?大家都認為不可,只有劉曄力排眾議,主張討伐,并斷定:“令宣之日,軍門啟而虜自潰。”曹操高興地采納了他的意見,結果完全如劉曄所料。回師之后,曹操辟任劉曄為司空倉曹掾,每有疑難之事,就問劉曄,甚至一夜達幾十次之多。
魏文帝時期,劉曄多次為朝廷出謀劃策,這些策謀表現(xiàn)了他非凡的才智,但許多謀策魏文帝都未能采納,這在劉曄身上產(chǎn)生了消極的影響,他變得越來越狡詐、逢迎。
魏明帝即位后,對劉曄十分親近器重。明帝有意攻奪蜀國,朝廷中的大臣以及宮廷內(nèi)外的人都認為不可以。劉曄進入宮中與明帝商議這件事時說可以出兵攻奪,而出宮后與朝廷大臣們議論這件事時卻又說不可以出兵攻奪。由于劉曄有膽量、有智謀,善于隨機應變,很會講話,所以不論是說可以攻奪,還是說不可以攻奪,都很動人,有說服力。中領軍楊暨,也是明帝親信的大臣,對于出兵伐蜀持堅決反對的態(tài)度。楊暨很看重劉曄,每次從宮中出來,都要去看望劉曄,劉曄對他大講一套不可以伐蜀的道理。后來楊暨又勸明帝不要伐蜀,明帝動怒說:“你一介書生,懂什么軍事!”楊暨說:“我的意見確實不值得重視采納,但侍中劉曄是先帝的謀臣,他也認為蜀國不可以伐。”明帝說:“劉曄親口對我說蜀國可以攻取。”楊暨說:“請把劉曄召來對質(zhì)。”劉曄來后,明帝問他,劉曄一言不發(fā)。事后單獨見明帝,劉曄責備明帝說:“攻伐別國,這是重大機密,我參與這么重要的謀劃,常怕睡覺時說夢話泄漏了機密從而加重我的罪過,我怎么敢對別人說此事。再說用兵之道在于詭詐,軍事行動發(fā)動之前,越機密越好,陛下這樣明白地表明此事,我恐怕敵國早已經(jīng)知道了。”明帝對劉曄深表歉意。劉曄出宮后又去責備楊暨,說:“釣魚的人釣中了大魚,一定要放長線隨它轉游,等到可以制服它的時候再將線收緊,就不會得不到它。人主的威勢,何止是條大魚啊!你確實是個正直的大臣,但計謀不被采納,不能不深思啊!”楊暨也很感謝劉曄。
有大臣對明帝說:“劉曄不能竭盡忠心,而是喜歡窺測陛下的意圖,采取逢迎的態(tài)度。陛下可以試探他一下,反本意與劉曄談自己的想法,如劉曄反對,說明他常與陛下意見相合,如不反對,那么他的逢迎之情就會暴露出來。”明帝試探了幾次,結果發(fā)現(xiàn)了他的虛偽狡詐之情,從此就疏遠了他。劉曄因此而發(fā)狂,被調(diào)離內(nèi)朝,改任外朝官,最后憂郁而死。
古人說:“巧詐不如拙誠”,這確實是為人行事的至理名言。以劉嘩的聰明才智,權謀計策,如果能恪守道德大義,對君主盡忠竭智,對朝中同僚講信義,那么,他在朝中的地位會更高,在歷史上的作用會更大。但劉曄卻利用自己的才智,狡詐逢迎,不重誠懇,不講信義,結果不但失掉了君主的寵信,還最終害死了自己,實在是讓人可惜!后人應吸取劉曄為人的教訓。
上一篇:過早宣戰(zhàn)與多路出擊之弊
下一篇:金圣嘆為民請命的冤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