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肯生平簡介,林肯歷史評價,林肯怎么死的?
阿伯拉罕·林肯(Abra-hamLincoln,1809—1865)美國第十六任總統,他在美國南北戰爭期間親自領導了對南方奴隸制的戰爭,頒布了著名的《解放宣言》,是美國歷史上一位卓越和罕見的政治家。
林肯于1809年2月12日誕生在肯塔基州哈丁縣一個小墾殖場。他的父親托馬斯·林肯是英國移民的后裔,沒有受過教育,從青年時代起就獨立謀生,是位出色的木工和伐木能手,38歲時與南希·漢克斯結婚,生了三個孩子:薩拉、阿伯拉罕、托馬斯。
1811年春,全家搬到不遠的諾布河畔一個小農場居住。阿伯拉罕在這個勞動者的家庭里除了幫助父母干些零活外,還抽空到4英里外的學校里讀書。他喜愛練字,6歲就常常在木板上寫寫劃劃。他7歲那年,全家因諾林河農場和諾布河農場的產權問題打官司,被迫遷往印地安納州的佩里縣(后改名叫斯潘塞縣)一片樹木叢生、丘陵起伏的荒野地方定居。這時的阿伯拉罕已開始幫助父母放牛、開地和打柴。緊張的勞動并沒有影響他的求知欲望。他利用一切機會向人請教,把家中僅有的幾本書背得滾瓜爛熟。盡管阿伯拉罕在學校學習的時間加起來不到一年,但他最終仍成為林肯家中第一個有文化的人。
阿伯拉罕9歲時,母親病逝。父親在第二年又娶了一位已有三個孩子的寡婦薩拉·布什。繼母勤勞善良,把所有的孩子都當成親生的兒女看待,她最喜愛阿伯拉罕,阿伯拉罕也承認自己受繼母的影響最深,稱她為“天使般的母親”。為了幫助父母養家,小林肯不得不挑起繁重的勞動擔子,為別人干各種活計。他當過船夫,打過短工。無論勞動多么緊張,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最感興趣的事——讀書。《天方歷程》和《伊索寓言》曾是他早年最喜愛的書籍。《亨利·克萊的生平》①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后來他稱自己是克萊的學生。
1830年3月,林肯一家遷移到伊利諾斯州梅肯縣。當時的阿伯拉罕·林肯已是身高近二米,膂力過人的青年了。這年夏天,他首次發表了政治演說,提出了改進散加芒河道以利航行的主張。第二年,他受雇運貨到新奧爾良。在此他目睹了奴隸拍賣場的慘景:奴隸販子當眾毒打、侮辱帶著鐐銬的黑奴。一個姑娘被從年邁的母親身邊拉走賣出,她的苦苦哀求,招來的只是一頓毒打。這情景使林肯大為震驚。他小聲地對伙伴們說:“我們走吧,等到那么一天,我有機會來打擊這一制度的時候,我一定把它徹底打垮。”從奧爾良歸來,他定居于新塞勒姆,做了店員。一次,為了退還顧客多付的幾分錢,他竟追趕了十幾里路。還有一次,他發現少秤給一位婦女二兩茶葉,跑了幾里路把茶葉送到那位婦女的家中。
1832年3月9日,林肯在一篇文章中宣布他將跨入政界,參加伊利諾斯州議員的競選。盡管他的演說很成功,在他所屬的紐薩勒姆選區名列前茅,但在全縣的競選中落選。此后,他生計無著落,先后干過店員、村郵務員、測量員和劈柵欄木條等多種活計。雖然債務纏身,生活艱難,但他仍舊密切地關注著社會政治生活。他抓緊一切空余時間讀完了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沃爾尼的《帝國之滅亡》、潘恩的《理性時代》和莎士比亞的全部著作。他廣泛地接觸各階層人物,熱情幫助大家,同鄉人稱他是“誠實的阿伯”。無論是當測量員還是劈木條工人,他都積極地參加大大小小的政治集會,逐漸地在散加芒縣擴大了自己的政治影響。這使他終于在1834年8月當選為伊利諾斯州議會議員,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在一位擔任律師的議員約翰·斯圖爾特影響下,他決心鉆研法學,并于1836年獲得了律師執照。次年與人合作在斯普林菲爾德開辦事務所。作為一名年青律師,林肯在這里獲得了正直和廉潔的美名。
在同時期的著名政治家中,林肯十分崇拜亨利·克萊和丹尼爾·韋伯斯特。他積極贊同他們的政治主張,即運用聯邦政府的權力,借助于國家銀行、保護關稅和改善國內交通運輸來振興實業和開發國家資源。一開始,林肯就加入了克萊和韋伯斯特組織的輝格黨。1834至1840年間,林肯4次當選為伊利諾斯州的輝格黨議員。1847年,他作為該州的輝格黨的唯一代表擔任了國會議員。在此期間,他曾提出一個法案,要在哥倫比亞特區逐漸地、有補償地解放奴隸。由于遭到奴隸主和廢奴派的反對,該法案沒有被認真考慮。
詹姆斯·布坎南就任總統期間,為奴隸制大開綠燈。奴隸主的勢力日益擴大。1850年,交出逃亡黑奴法在全國推行。這時間,林肯很少參予政治活動,拒絕再度作為國會議員候選人,回到斯普林菲爾德,繼續律師職業。幾乎長達5年的安寧生活使他有機會讀書,更多地了解下層民眾。
1854年5月,美國國會通過了堪薩斯—內布拉斯加法案,實際上取消了使奴隸制不得在新領地內擴張的地理限制和法律限制。隨后,南部奴隸主派遣一批暴徒擁入堪薩斯,用武力強制推行奴隸制度,引起了堪薩斯內戰。隨之而來的是輝格黨和黨的成立。這一事件的發生使林肯重新投入了政治斗爭入了共和黨,很快成為該黨的組織者。在1856年的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上,林肯被提名為副總統候選人,但在提的第一輪選舉中便落選了。在這次競選演說中,他曾明示:“我們將為爭取自由和廢除奴隸制度而斗爭,直到我保證言論自由,直到整個遼闊的國土在陽光和雨露下勞是自由的工人。”
1858年6月,林肯發表了題名為《家庭糾紛》的著名演說:“一個分裂了的家庭不能持久,我相信這個政府不能永遠半奴隸半自由的狀態”。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林肯號召盡全力決奴隸制問題。然而,他并不主張直接攻擊奴隸制,而只是加以限制。在隨之而來的林肯——道格拉斯倆人參加的伊利的國會參議員競選中,林肯發起了關于奴隸占有制問題的大這次辯論異常激烈,吸引了超過以往參加任何辯論會的人報刊都登載了辯論的全文。這次論戰的中心是,政府有利使奴隸制在新的地區合法化或加以禁止。林肯認為“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就是阻止奴隸制的進一步擴大”,奴隸制最終廢除,但必須通過和平的方法來廢除。這就是林肯反映資產利益的主張。雖然辯論的結果,道格拉斯當選為參議員,反對奴隸制度的立場觀點得到了廣大民眾的支持。他的演說也廣被賞識。不久之后,他便以“劈柵欄木條候選人”的樸實被提名為1860年共和黨的總統競選人。1860年的大選非同往屆選舉的結果直接關系到奴隸制的命運問題。而林肯在奴隸制問題的主張正符合資產階級的利益,他在勞工問題上的主張也深得工人的擁護。他的寒門出身也為他在廣大勞動人民中間贏威望和支持。共和黨要取得這次大選的勝利,不得不考慮這因素。就在大選即將來臨時,民主黨的內部分裂公開化,分別兩個民主黨。它們各有自己的綱領,各有自己的候選人。黨的取勝造成了極為有利的條件。1860年11月6日的選揭曉:林肯以近200萬張票數當選,而在南部的10個州里,得到一張選票。他的當選成為美國開國以來最具有地方性一次。林肯就任美國總統成為南部奴隸主采取行動的借口,林肯雖表示不干涉南方諸州的奴隸制度,但他一貫主張限制奴隸一步擴張,南方奴隸主對此十分清楚。他們不甘心坐以待定拼死反抗。他們叫囂:“不管后果如何——要么血染波河,讓血肉模糊的尸體在賓夕法尼亞大道上堆到幾十英尺么把最后一絲自由從北美大陸上一掃而光,南部決不會在罕·林肯就職這種侮辱和可恥的事情面前屈服。”1861年2月南部宣布脫離聯邦的七個州的代表在亞拉巴馬州的蒙哥集會,組成一個獨立國家,簡稱“南部聯盟”。選舉杰弗遜·戴該聯盟的總統,公開發動叛亂。最初,林肯曾試圖調和矛護統一,他“不想直接或間接干預實行奴隸制各州內的奴隸的問題”,但同時也指出,可能引起沖突的責任應完全由南擔。61年4月12日,南方軍隊向聯邦軍駐守的薩姆特要塞開炮,發了。4月15日,林肯政府宣布南部各州是叛亂州,征集7名志愿軍。人民的愛國熱忱極其高漲,立刻有30萬人參軍。林肯制定了軍事政策備忘錄,其基本思想是:部隊應同時戰線推進,并且其移動的方位應有利于維持和利用密蘇里、、西弗吉尼亞和東田納西等地聯邦派的支持。在不同的據優勢的兵力威脅敵人,同時實行海軍封鎖,這就是林肯的點。邦政府盡管在軍事工業、人力和道義方面占有絕對優勢,但的初期卻一再失利陷入險境。這與林肯政府早期的動搖不定政策有直接關系。林肯不是一個徹底的廢奴主義者。他站在北方資產階級的立場上,不愿采取堅決的行動。正如他后來所說:“在這個斗爭當中我的首要目的是拯救聯邦,不是拯救或廢除奴隸制度。如果我不能解放任何一個奴隸但卻能拯救聯邦,我一定會這樣做。如果我能用解放一切奴隸的方法使聯邦得救,我一定也會這樣做。如果我能用解放一部分奴隸而暫且不顧另一些奴隸的方法來使聯邦得救,我也還是會這樣做。”北方對戰爭的錯誤估計,對戰爭準備的不足、沒有足夠經過訓練的軍隊,以及對南方叛亂者突然發動的內戰措手不及,導致戰爭初期北方在軍事上的失利。
林肯政府初期的動搖政策引起了人民的強烈不滿。無數要求堅持進行戰爭,分配農民土地,整頓軍隊和加強軍隊的戰斗性,特別是要求盡快地解放黑人的請愿書紛至沓來。前線的失敗和各階層群眾的呼聲,促使林肯政府不得不采取一些革命措施,從而使戰爭形勢發生了根本的轉變,保證了北部聯邦在軍事上的最后勝利。
1862年5月,林肯簽署了《宅地法》。法令規定,每個成年公民只要交納10美元的證件費,就可得到西部的160英畝土地;在所獲得的土地上居住5年,就可成為該地的所有者。這項措施初步滿足了廣大農民對于土地的迫切要求,激發了廣大群眾參戰的積極性,防止了奴隸制向西部擴張,為美國資本主義農業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1862年7月,公布了判處叛國者死刑的法律。
就在戰爭局勢日益危急的情況下,林肯不得不放棄原先提出的在邊界州用購買的辦法使奴隸得到自由,或將黑人移至國外的計劃,轉而采取更大膽的步驟,即實行解放政策。1862年9月22日,林肯宣布了親自起草的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文獻——《解放黑奴宣言》草案。之后,他頂住了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又于1863年1月1日頒布了解放黑奴的正式宣言,即《解放宣言》。宣言規定廢除叛亂各州的奴隸制,凡是曾參加過叛亂的種植場奴隸主,其奴隸自1863年1月1日起可以成為自由人,并可應征入伍。這一宣言的發表在全國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廣大群眾、特別是黑人興高彩烈地歡慶解放,踴躍報名參軍。近400萬黑奴的解放使北部聯邦軍隊得到了雄厚的兵源,遏止了歐洲列強企圖干涉戰爭的行動。馬克思稱贊道:解放宣言是“聯邦成立以來的美國史上最重要的文件”,是“撕毀了舊的美國憲法的文件”①。從此,林肯的名字就與《解放宣言》連在一起,列入了世界偉人的行列。
《解放宣言》自1863年1月1日生效,它使內戰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北部軍隊由原來的防御轉入進攻,半年后,在葛底斯堡取得了重大勝利。1863年11月19日,在葛底斯堡舉行的國家烈士公墓落成典禮上,林肯發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說詞。他莊嚴地宣布:“我們應該在這里奉獻于仍舊留在我們面前的偉大任務,以便使我們從這些光榮的死者身上汲取更多的獻身精神,來完成那種他們已經完全徹底為之獻身的事業;以便使我們在這里下定最大的決心,不讓這些死者白白犧牲;以便使國家在上帝福佑下得到自由的新生,并且使這個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長存。”這篇演說詞不僅完好地體現了林肯的民主思想,而且成為公認的演說典范。
聯邦軍隊于1864年開始實行向喬治亞進攻的計劃。第二年4月3日,南部聯盟的首府里士滿陷落。9日,南部軍隊將領羅伯特·李在阿波馬托克斯向格蘭特將軍投降。歷時4年之久的南北戰爭,最后以北部聯邦的徹底勝利而告終。
為了使《解放宣言》符合憲法精神,避免獲得自由的奴隸重新淪為奴隸,林肯提出了第十三條憲法修正案,將其列入1864年競選總統的政綱之內。修正案規定:“在合眾國境內或合眾國管轄的任何地區內,除了懲罰已正式被判決的罪犯外,不準有奴隸制度或強迫勞役存在;國會有制定適當法律以施行本條款之權。”林肯曾親口對兩個眾議員說:“在憲法條款上明文規定廢除奴隸制度,不僅將一勞永逸地決定目前正生活在奴隸制桎梏下的幾百萬人的命運,而且還將決定尚未出生的千百萬人的命運。”
由于內戰的順利進行,林肯的聲望越來越高。他所提出的競選政綱被選民所接受,于1864年11月8日再度當選為美國總統。第一國際總委員會為此發出一封由馬克思執筆的賀信。信中說:“如果說您在第一次當選時的適中口號是反抗奴隸主的權勢,那末您在第二次當選時的勝利的戰斗號召則是:消滅奴隸制!”①
還在戰爭結束之前,改造南方的問題就已經提到議事日程。直到戰爭結束之際,林肯對于戰敗的南部的政策并不十分具體和明確。然而在改造南方的問題上,他與共和黨內的激進派有分歧。一些激進分子提出對南部實行一個時期的軍事占領,沒收種植園主的財產并將其在解放的黑人中加以分配,將政治權力從種植園主手中轉移到他們從前的奴隸手中。對此林肯持有異議。他對叛亂的罪犯采取異乎尋常的寬大政策,贊許格蘭特將軍釋放羅伯特·李,答應把財產發還任何一個州的叛亂分子,甚至允許內亂的元兇杰弗遜·戴維斯逃走。后來,林肯在某些方面改變了自己的觀點,收回了允許弗吉尼亞反叛議會集會的諾言,原則上同意——或者說至少不反對激進分子提出的對南部各州實行軍事占領的計劃。
1865年4月14日晚,林肯來到華盛頓福特劇院觀劇。在場的群眾對他表示非常熱烈的歡迎,以至林肯因受到如此的尊重而感到有點拘束。一個鐘頭之后,受南部奴隸主指使的奸細約翰·威爾克斯·布思竄入林肯的包廂,乘人不備,開槍射擊林肯。林肯頭部左側中彈,次日清晨逝世。
林肯的死震動了全國。人民懷著悲憤和沉痛的心情來悼念這位為民主和自由而獻身的戰士。全國各地都掛著致哀的標志;報刊上連載充滿懷念之情的悼文;東西方許多國家發來唁電;數以百萬計的群眾參加了送殯儀式。
1865年5月4日,林肯被安葬在橡樹嶺公墓。人們在墓底的石板上鋪上一層常青樹葉,在靈柩上均勻細致地擺上各種花朵。一束束鮮花被放置在四周,裝飾成絢麗的花丘。
革命導師馬克思給予林肯以高度評價,他懷著對林肯的尊敬之情寫道:林肯是一個“不會被困難所嚇倒,不會為成功所迷惑的人;他不屈不撓地邁向自己的偉大目標,而從不輕舉妄動,他穩步向前,而從不倒退;……總之,他是一位達到了偉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優良品質的罕有的人物。這位出類拔萃和道德高尚的人竟是那樣謙虛,以致只有在他成為殉難者倒下去之后,全世界才發現他是一位英雄。”①
一百多年來,林肯作為一名重要的歷史人物受到廣泛的注意。他領導美國人民進行了一場反對奴隸制的斗爭,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障礙,促進了美國歷史的發展。國際進步歷史學家公認林肯是美國歷史上著名的資產階級政治家和革命領袖。他的歷史功績和歷史地位可與華盛頓相捋。
本文由謀略學網原創收集發布,轉載請注明出處
轉載請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mouluexue.com/renwuzhi/2020051597.html
上一篇:李舜臣生平簡介,李舜臣歷史評價,李舜臣怎么死的?
下一篇:柯西金生平簡介,柯西金歷史評價,柯西金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