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棄諾言敗失于“和”
晉齊鞍戰后二年,齊頃公因晉國勢力復振,被迫親往晉國結盟。晉景公以極隆重的禮節對待他,晉齊兩國重歸于好。遂強制魯國歸還齊國割讓的汶陽之地。此舉使齊頃公十分感激,打消了聯合楚國的打算。
與此同時,晉景公又接受從楚國逃晉的申公巫臣所獻的聯吳制楚之策,教給吳人車戰和步戰的方法。使吳很快興起于東南,吞并楚國所屬的蠻夷諸部落,成為楚國的大患。
在聯齊、聯吳均告成功后,晉景公的下一個步驟,就是拆散秦楚聯盟,以便各個擊破。晉國于公元前582年冬,釋放被俘的楚將鐘儀歸楚,使晉楚兩國多年來的緊張關系趨于緩和。晉楚終于通過宋國大夫華元的介紹,于公元前579年5月,各派大臣在宋國的國都見面,晉楚兩國終于講和。
當華元奔走于晉楚之間謀通兩國和好之際,晉厲公(晉景公兒子)對秦國也作了和好的試探。于公元前580年,晉秦兩國在令孤結盟。當時,晉國大夫士燮就判斷秦桓公毫無誠意。秦桓公回國后,果然背棄自己所許的諾言,與楚國和狄族共謀伐晉。楚國拒絕了他的要求,并將此情況轉告給晉國。
晉國這時已將東方的赤狄并滅,但北方的狄族仍經常與秦勾結,成為晉北部的邊患。晉楚聯盟既然已達成,晉國南方的威脅解除,便可專力向北對秦、狄作戰。公元前579年秋,秦約狄人進攻晉國,被晉軍擊敗于交剛今山西省交城縣)。接著,晉厲公決定進攻秦國,并派大夫魏相赴秦,宣布與秦絕交,并發表了一篇春秋歷史上行文最長的討伐宣言。這篇文告有深刻的謀略意義在內。其主要作用,第一是誆騙楚國,使其不注意晉國伐秦;第二則在博取諸侯的同情,爭取他們助晉伐秦。所以,晉先令狐之會向秦國謀和,謀和不成,便將多年積累的歷史事實宣布,以證明晉之伐秦乃是兩國歷史上的積怨所造成,晉欲謀和而秦無誠意,晉迫不得已才用兵,以贏得諸侯的同情,與楚國無關。楚國果然被這篇文告所蒙蔽,坐視秦國將敗而不加救助。
公元前578年,晉厲公集中了絕對優勢兵力,除用本國四軍全部外,征集了齊、魯、宋、衛、鄭、曹、邾、騰八國之軍,總兵力約12萬人以上,大舉伐秦。秦國面對強敵直逼國門,亦起全國之兵約四五萬人進行抵抗。同年5月,晉及諸侯之軍直趨麻隧(今陜西省涇陽縣南),與秦軍對陣,并隨即展開了突然的攻擊。秦軍因居于劣勢,又背阻涇水,其在涇水以東者全部被殲,殘部退至今咸陽地區。
晉秦麻隧之戰,秦軍敗退其主要原因在于,沒有看清晉國聯齊、聯吳、聯楚的目的,主要是拆散秦楚聯盟,孤立秦國。避免重蹈東西兩面作戰的苦境,尋機會擊破其中的一方。由于秦國的背棄諾言,假意求和,錯誤的估計晉國的力量,盲目與楚國共謀伐晉,反被楚國出賣,沒有把握住作戰時機,終遭失敗。
上一篇:考試地獄
下一篇:荒唐的考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