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唐的考題
科舉取人的效度和信度都取決于考官的出題。因此,考官的出題路數既影響著人才的選撥質量,也影響著教育的實施。在科舉場上,總有些陰陽怪氣的主考官,專好憑借手中的權力,出點怪題,以顯示自己的“飽學”,把嚴肅的人才選撥弄成了可笑的文字游戲。
嘉慶時,有位河南考官鮑政,綽號即叫“怪題大仙”,專好出怪題偏題,舉人們送了他不少嘲諷詩。一年,他出了一題《顧鴻》,系取《孟子·梁惠王》中二字:“王立于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這種斷“字”取義的題,根本是不成立的,也沒法回答。于是,舉人們特送他一首詩說:“禮賢全不在胸中,扭轉頭來只看鴻。一目如何能四顧,本來孟子說難通。”
有一年,鮑政又從《中庸》篇的“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句中出了一題《及其廣大草》,也是一個斷句不通的題。于是,一個舉子寫詩一首道:“廣大何容一物膠,滿文字亂蓬茅。生童拍手呵呵笑,渠是魚包變草包”。將他的姓拆成魚、包二字,挖苦他原是一個草包。
鮑政當學政時,他還出過一道題目《禮云玉》是從《論語》的“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拼湊而來的,于是,一位考生又送他一首詩,說:“禮云再說也徒然,實在須將寶物先。匹帛有無何足道,算來不值幾文錢。”
有一年,他更鬧了一個大笑話。用《孟子》書中的“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一句出題,但取的是《七十里子》四字,原文意思是講公、候、伯、子、男的封地多少,他未弄懂,竟顛倒了、結果被一個考生好好奚落了一番:“沒頭沒腳信難題,七十提封一望迷。阿伯不知何處去,剩將一子獨孤凄。”
他最得意的一題是《下襲水》,本取《中庸》篇的“上律天時,下襲水上”一句,結果激怒了舉子們,有人在考卷上寫詩痛斥他,說:“真成一片白茫茫,無土水于何處藏。侮圣人言何道理,要他跌落海中央。”鮑政被罵得啞巴吃黃連,只得忍氣吞聲。
還有一個因出怪題丟官的翰林,名叫俞樾,還是一位有名的樸學家。他在咸豐年間出任河南學政,又步了鮑政的后塵。有一年鄉試,他共出了三道題:第一道是《君夫人陽貨欲》,取《論語·邦君之妻》章中的“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句和《陽貨》章的“陽貨欲見孔子”一句;第二道是《王速出令反》,取《孟子》中的“王速出令,反其旄倪”句;第三道是《二三子何患乎無君我》,取《孟子》中“二、三事何患無君乎?我將去之”一句。將三道題目連起來就是:君夫人有陽貨欲,王出令使人反,無君而必有我。結果舉子們告他犯了戲后欺君之罪,他自己也覺得問題有些嚴重,便主動去禮部投案,最后受到了革職處罰。
其實,出怪題的直接原因還在于封建教育的空疏無實,反來復去就那么幾本書考了一千多年,能出的題都出盡了,題向險怪方向發展,幾乎成為文字游戲就不足怪了。這也是一成不變的統編教材必然會有的弊漏。
上一篇:背棄諾言敗失于“和”
下一篇:董卓擁兵亂漢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