赭山
位于蕪湖市區(qū)中心。分大小兩個山巒。大赭山海拔高約86米,小赭山高約70米,占地總面積約50公頃。因山石丹赤,故名。赭山古跡甚多。山巔原有“一覽亭”,始建于南宋淳祜年間,取杜甫“一覽眾山小”詩意命名,明嘉靖年間重修。登臨其上,俯瞰市區(qū),江城入畫,風景天然;遠眺大江,奔流腳下,鷗鳥群集,帆檣連云,大有“三楚風濤隨袖底,六朝煙云落樽前”之勝。西南山腰有廣濟寺,建于唐乾寧年間。寺右是滴翠軒遺祉,為宋人黃庭堅讀書的地方。滴翠軒原名“檜軒”,后來取宋詩人郭祥正《赭山滴翠軒》詩中“青幢碧蓋儼天成,濕翠濛濛滴畫楹”句意,改名為“滴翠軒”。廣濟寺后有建于宋治平二年(1065年)的赭塔,塔高10余米,共5層,八角玲瓏,巍峨壯觀。這里,“每當雨后。嵐光縹緲”,煙霞蒸騰,古代著名的“蕪湖八景”之一的“赭塔晴嵐”,即指此景。赭山景色秀麗,歷代有不少詩人寫下了贊美赭山的優(yōu)美詩篇。建國后,赭山被辟為公園,除重建一覽亭,修葺廣濟寺,又在山巔建有了望塔,以后又陸續(xù)增建了舒天閣、怡園、隱園、翠明園等眾多景點。遍山樹木蔥蘢,松濤歷落,奇花異草,四季芳香,綠蔭幽深,石徑逶迤,是蕪湖一大游覽勝地。
〔古詩文賞析〕 赭 山 元·歐陽玄
涌出滄溟外,孤高色更佳。氣通丹穴霧,光映赤城霞。
墜口藤還絡,尖峰樹不遮。煙墩盡鹺戶,茅屋半漁家。
烽起狼煙直,帆翻海船斜。平沙層作籀,堿土潤生花。
晚渡喧商旅,嚴城沸鼓笳。獨行唯雁鶩,四顧盡蒹葭。
蓬島知何處,鄉(xiāng)園望轉賒。離心飛欲絕,霜角起嘔啞。
“涌出滄溟外,孤高色更佳”。長江從莽莽昆侖奔流而來,江水流經蕪湖時,滔滔的巨流在岸邊“涌”起一座挺拔的大山,它孤高而景佳,這就是赭山。一個“涌”字狀出赭山突兀于大江邊上的氣勢。因為是從江中“涌”出,故而就顯得“孤”,因“孤”才有特色,才能區(qū)別于其他大山。也就是“唯一的這一個”。
“氣通丹穴霧,光映赤城霞”,這兩句詩引用了干將、莫邪鑄劍的典故。是他們鑄劍爐的火光照亮燒紅了赭山的土和石,使它象瑪瑙那樣光輝奪目。又用“丹穴”、“赤城”兩座山比喻赭山,突出赭山“赤”的特點。優(yōu)美的傳說,有別于其他一般山體顏色的特征,怎不引起游者的興趣和遐想呢?
“墜口藤還絡,尖峰樹不遮。”山上山下綠樹蔭蔭,藤蔓纏繞,在濃郁的蔥蘢中露出高高的峰頂。因為山高,才能遠望,這為下面登高遠望江城景色作了鋪墊。
“煙墩盡鹺戶,茅屋半漁家”。登上赭山峰頂,縱目四望,江城繁華,風景如畫。但見煙墩山畔販鹽人家匆匆忙忙,生意興隆。大江邊上大片的茅屋,居住著打漁人家,江上漁舟穿梭,漁歌四起,百姓安居,氣象祥和。
“烽起狼煙直,帆翻海船斜”,眺望褐山,景物歷歷,烽火臺屹立其上,不由人想起那狼煙直沖云霄的年代,眼前似又出現(xiàn)“檣櫓灰飛煙滅”的情景。“往事越千年”,引出了詩人多少的慨嘆,也隱含著詩人對古代英雄的緬懷之情。
“平沙層作籀,堿土潤生花,晚渡喧商旅,嚴城沸鼓笳。”望眼前,赭山腳下,大江奔流,去向天際。沙灘層層疊疊,舒展平緩,金光爍爍;江上鷗鳥翱翔,帆檣連片;江邊佳木郁郁,芳草萋萋,繁花點點;夕陽西下,古剎鐘響,渡口上,船只穿梭不息,來往客商依然絡繹不絕,人聲鼎沸,百物翔集。即使是守衛(wèi)森嚴的城內依然鼓笳喧天,燈紅酒綠,簫聲笛音,市聲若潮。詩人從山頂寫到江邊,從渡口寫到城里,從眼前寫到歷史,有山有水,有動有靜,有人有物,有聲有色,遠近上下,極寫出當時商品經濟已相當發(fā)達的江南水鄉(xiāng)——蕪湖的繁華,更寫出作為蕪湖象征之一的赭山的壯麗。這瑰麗的景色撥動著詩人思緒的琴弦在縱橫的立體空間跳躍,在歷史的長河中暢游,也牽動了詩人的思鄉(xiāng)情。在詩的后六句中,詩人筆鋒一轉,從寫景轉到寫自己的感受。
“獨行唯雁鶩,四顧盡蒹葭,蓬島知何處,鄉(xiāng)園望轉賒。離心飛欲絕,霜角起嘔啞”。我象孤雁一樣飄零異鄉(xiāng)。桃花源在何處?蓬萊閣在何方?故園縱有似景,然而歸途渺茫,離鄉(xiāng)別園的苦悶心情難以排遣。晚歸寓所,聽更漏聲聲,徹夜難眠。霜冷風寒的清晨的號角聲更加重悵然若失的情緒。身在異鄉(xiāng)為異客,能不憶家鄉(xiāng)?
古人的詩作總是情景交融。因景生情,因情戀景,互為襯托,互相輝映。美景能引發(fā)出真情。
而詩也因有了美景和真情才能雋永。
(葉慶華)
〔現(xiàn)代散文〕 市中心有一湖碧波,實為難得;市中心有一柱青山,更為難得;而市中心山水兼俱,相映成趣,則為難得又難得了。蕪湖卻有此等福份,懷摟清波柔柔的鏡湖,又攬入了一綠裳裹披的赭山。
正因赭山恰處市正中之故,其公園便有東西南北四向大門。四面游客,便每每在曉日拂林、日懸中天、抑或晚霞赤燒的時分,信步游向赭山,于鬧中取一番幽靜與恬適。
我曾在一個仲春四月的日子,攜一摯友從西門入園登山。繞過翠明園,沿林蔭道攀行,我們便來到赭山頂。山頂建有飛檐翹角、朱色重施的二層樓閣,名為“舒天閣”,乃取蕪湖地處吳頭楚尾,登高一望,可“極目楚天舒”之意。于舒天閣眺望,但見江水如帶,百舸爭渡,屋牒襟連。鱗次櫛比,可謂“右控大江,船艫連云,俯瞰城廓,歷歷如繪”。出舒天閣上行數(shù)步,便到巔項之處的“一覽亭”。亭中縱目,可環(huán)顧蕪湖全城,最佳角度是南望蕪湖鬧市。在樓樹叢中,有兩泓碧水,在陽光下粼粼波動,這便是大小鏡湖了。
赭山的靜處在北麓,蔥蔥郁郁的林木中,一條青石鋪砌的山徑盤繞蜿蜒,徑上少見人行,偶有情侶相攜著哼著“林中的小路”步量著這條愛情小道。這條小道如在春夏雨中,舉一柄傘,踏著路面上的清流,在雨霧濛濛中獨步徘徊,那將是特有情趣的。
沿著環(huán)山道路繞行,便可來到南麓。遠近聞名的千年古寺——廣濟寺,便座落在這里。廣濟寺內自下而上有天王殿、延壽殿、大雄寶殿、地藏殿。大雄寶殿外是一個寬廣的庭院,院有鐵鑄的巨鼎和香爐數(shù)座。殿內有如來、伽葉、阿難三尊巨像,十八羅漢環(huán)繞四周,神態(tài)各異。最上一層是廣濟寺主殿——地藏殿,殿仿九華山肉身殿體建造,近三米高的地藏菩薩居中端坐。佛像前有直匾一塊,上面鐫刻著“九華行宮”四個大字。每年農歷七月十五、三十前后,是廣濟寺地藏殿最熱鬧的時候。白天,這里香燭繚繞,木魚頻敲,古鐘回響,前來燒香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夜晚,成群的香客,人人手持一燈,魚貫而上,宛如一條燭龍。我們游至殿前,恰見數(shù)位進香者在向地藏王頂禮膜拜,頭如搗蒜,虔誠如許。緊鄰地藏殿的是“青幢碧蓋伊天成,濕翠濛濛滴畫楹”的滴翠軒,乃為宋代文學家黃庭堅讀書處。殿后是全磚石結構的赭塔。昔日,雨后云濃日斜之際,人們都喜愛攀上赭塔的最高層,看山上山下,霧濛濛云氣騰涌,遠處近處,白茫茫天地難分。那蒸騰騰的云氣在斜陽照射下,閃耀出奇異的光彩,世人稱為嵐光。蕪湖八景之一的“赭塔晴嵐”也便由此得來。可惜如今塔下已無門可入,我與友人只得相視一笑,仰望危塔,來一番意游了……
(舒詠平)
〔民間文學〕 傳說慈禧六十大壽時,做了一個夢,夢見了幾十年前曾經游歷過的精山。第二天,她又仔細回想了一下,然后叫來李鴻章,說起自己以前還是個小姑娘時,初刮蕪湖,曾去小九華游玩,燒香拜佛,至今卻未曾還愿。這倒成了一樁心事。李鴻章一聽,急忙逢迎道:“此夢乃大福大壽的好夢,蕪湖是老佛爺?shù)陌l(fā)祥地。臣欲重建廣濟寺,再塑菩薩金身,把蕪湖古城修整一新,恭迎老佛爺圣駕,不知老佛爺以為然否?”慈禧聽后,喜上眉梢,連夸李鴻章善解人意,又賜銀十萬兩,讓李鴻章去張羅。這筆民脂民膏只給蕪湖廣濟寺的菩薩像涂了一層薄薄的金粉,廟門油漆一新。十八個小和尚給慈禧太后念了三天三夜的“長壽經”,蕪湖古城依然如故,而“李府”在蕪湖買田置地,增添了大筆的產業(yè),城外大馬路兩邊平地蓋起了幾十棟樓房,合成兩個弄堂,就是現(xiàn)在的“集益里”。
(張孝康 整理)
上一篇:描寫《象山四泉》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迎江寺·振風塔》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