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世》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道世》人物故事小傳
道世(公元?-683年),俗姓韓,字玄惲,避唐太宗廟諱,以字行。原籍伊闕(治所在今河南伊川西南),祖上為官,久居長安。12歲于青龍寺出家,研習(xí)律學(xué)。唐高宗顯慶年間(公元656-661年),參與玄奘譯場,后被召入西明寺,與道宣同傳律宗。總章元年(公元668年)編纂《法苑珠林》100卷。又著《諸經(jīng)要集》、《大小乘觀門》、《四分律僧尼討要略》等。
[正 史]
玄惲(道世)《敬福論》十卷,又《略論》二卷,《大小乘觀門》十卷,《法苑珠林集》①一百卷,《四分律僧尼討要略》五卷,《金剛般若經(jīng)集注》三卷,《百愿文》一卷。(原注:玄惲,本名道世)
《新唐書·藝文志》卷五九
[注 釋]
①《法苑珠林集》:凡100卷,唐總章元年(公元668年)道世所著。又作《法苑珠林傳》、《法苑珠林》。收于《大正藏》第53冊。本書為一切佛經(jīng)之索引。是道世據(jù)其兄道宣所著之《大唐內(nèi)典錄》及《續(xù)高僧傳》而編集,具有佛教百科全書之性質(zhì)。全書分百篇668部,概述佛教之思想、術(shù)語、法數(shù)等,博引諸經(jīng)、律、論、紀(jì)、傳等,為我國佛教文獻(xiàn)中極其珍貴之一部書,故注之。
[相關(guān)史料]
釋道世,字玄惲,姓韓氏,厥先伊闕①人也。祖代因官為京兆人焉。生且渥潤,漸而聰敏,俄厭眾沙,思參救蟻。二親鐘愛,遏絕其請,久而遂心。時年十二,于青龍寺出家,從執(zhí)德瓶,止臨欣鑒,律宗研核,書籍鉆尋,特慕上乘融明實性。于時籍甚,三輔欽歸。顯慶②年中,大帝以玄奘師所翻經(jīng)論,未幾詔入內(nèi),及慈恩寺大德更代行道,不替于時,世亦預(yù)其選。及為皇太子造西明寺,爰以英博③召入斯寺,時道宣律師當(dāng)涂行律,世且旁敷④,同驅(qū)五部之車,共導(dǎo)三乘之軌,人莫我及,道望芬然⑤。復(fù)因講貫之余,仍覽甚深之藏。以為古今綿代,制作多人,雖雅趣佳辭,無足于傳記。由是搴⑥文囿之菁華⑦,嗅大義之瞻蔔⑧,以類編錄,號《法苑珠林》,總一百篇,勒成十帙。始從劫量,終乎雜記,部類之前,各序別論。令學(xué)覽之人,就門隨部,檢括所知,如提綱焉,如舉領(lǐng)焉。世之用心周乎十稔,到總章元年⑨畢軸,蘭臺郎⑩李儼為之都序,此文行于天下。
又著《善惡業(yè)報》及《信福論》共二十三卷,《大小乘禪門觀》及《大乘觀》共十一卷,《受戒儀式》、《禮佛儀式》共六卷,《四分律討要》五卷,《四分律尼鈔》五卷,《金剛經(jīng)集注》三卷,十部都一百五十三卷。世頗多著述,未測其終。名避太宗廟諱,多行字耳,故時稱玄惲焉。
宋·釋贊寧《宋高僧傳·唐京師西明寺道世傳》
[注 釋]
①伊闕:古縣名,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新城縣置,以伊闕山為名。治所在今河南伊川西南,宋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廢。隋大業(yè)二年(公元606年),煬帝自江都(今江蘇揚州市)北回,經(jīng)此縣入東京洛陽。②顯慶:唐高宗李治年號,公元656—661年。③英博:英,杰出的,超眾的。《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英才蓋世。”(蓋世:超過世人。)博,知識廣博之意。④旁敷:在旁側(cè)輔助幫忙。⑤芬然:芬,通“紛”,眾多的樣子。⑥搴:拔。⑦菁華:精華,最好的。⑧瞻蔔:瞻,敬仰;蔔,同“卜”,賜予,泛指義理中精妙之處。⑨總章元年:公元668年。總章,亦唐高宗年號,公元668—670年。⑩蘭臺郎:唐官名。龍朔二年(公元662年),改秘書省為蘭臺,秘書郎為蘭臺郎。掌國書經(jīng)籍。咸亨元年(公元670年)12月復(fù)舊名。
上一篇:《遼景宗耶律賢》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遼景宗耶律賢》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鄭善果母崔氏》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鄭善果母崔氏》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