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樂器的失傳
提起樂器的豐富多樣,世界上恐怕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和中國相比。中國的樂器色彩斑瀾,繁若星宿。遠在先秦時代,見諸記載的樂器已近70種,僅在《詩經》一書中提及的即有29種。由于樂器品種的增加,周代時我國即產生了根據制作材料將樂器分為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類的“八音”分類法。從戰國初期曾候乙墓出土的124件古樂器,也為我們展示了中國古代樂器的光輝成就。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戰亂不斷、統治者對民族文化遺產的輕視及許多復雜的原因,也有不少著名或優秀的古代樂器已經或瀕臨失傳了。
瑟是中國古老的彈撥樂器,《詩經》中就有“琴瑟友之,鐘鼓樂之”之句,足見其歷史的悠久。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時期,瑟成為最主要的樂種相和歌、清商樂演奏中必不可少的樂器,李白曾在其詩中用“弦聲何激烈,風卷飛梁”的句子贊美它豐富的表現力。但古瑟久已失傳,且唐宋以來的文獻記述及宮廷用瑟,與出土的周、漢古瑟在各方面均有很大差異。
排簫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其雛形可能是遠古時代的龠。其音樂美妙動聽,據說孔夫子當年在齊國聽了由排簫伴奏的《韶》樂,竟感動得“三月不知肉味。”從春秋到秦漢,排簫被廣泛運用于宮廷、教坊、軍樂,在民間中更是廣為流傳。由于以上的原因,1956年8月,排簫的圖案被確定為中國的樂徽。但是,排簫自宋以后因為只用于宮廷,民間幾乎失傳。今天常在舞臺上演奏的排簫,多是經今人改良后的樂器。
中國古代的竽和笙為同一類樂器,區別僅在于竽的簧多,笙的簧少。自春秋至漢代,竽和笙都被視為重要樂器,但竽更被重用。古籍說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足見竽的地位之重要和社會基礎之廣泛。但漢唐以后,竽在音樂中的地位逐步下降,只限于在宮廷雅樂和接近雅樂的云韻樂中使用。隋唐燕樂中,竽已無地位可言。宋代以后,竽終于在音樂史上消聲匿跡了。
箜篌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彈撥樂器。見諸記載的有臥箜篌、豎箜篌和鳳首箜篌三種。其中臥箜篌屬琴瑟類,漢代便已產生。據記載,臥箜篌曾被用于隋唐的高麗樂中,以后便漸成絕響,只在朝鮮得到傳承,成為今日玄琴的前身。豎箜篌和鳳首箜篌屬豎琴類,這種有曲形共鳴槽,張著二十多條弦的樂器自漢代由波斯傳入后,由于其獨特的表現力和統治者的喜愛,自南北朝至隋唐,在樂壇上一直盛行不衰。它的優美動聽曾令唐代詩人李賀寫下了“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那樣動人的詩句。而就是這樣一件杰出的樂器,最終也沒能逃脫失傳的噩運。自明代起,箜篌成為絕響達三百多年之久。即使是本世紀三十年代上海大同樂會制作的各種箜篌,也因戰亂或其它原因,未能流傳至今。要知道,現在我們演奏的箜篌,是在參考了古代箜篌的文獻圖片,并借鑒現代豎琴的一些原理后,才得以研制成形。
上一篇:口蜜腹劍的李林甫
下一篇:古代雅樂的一塊活化石——天津的“丁祭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