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雅樂的一塊活化石——天津的“丁祭音樂”
丁祭音樂是專用于祭禮孔子的樂舞。在我國古代,禮與樂是緊密結合的,禮在進行中沒有樂就失去了莊嚴肅穆的氣氛,而且禮的節奏、順序也就無法控制,所以有禮就必須同時有樂。我國古代“樂”的涵義比今天要廣泛,它包括了詩歌、音樂、舞蹈三個方面。而這也正是丁祭音樂的特點。因此丁祭音樂從內容到形式都是適應祭孔禮儀形式的需要而產生的,它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禮樂一體的傳統。
我國丁祭音樂從南朝開始已有一千五百余年的歷史了,它是在古代祭祀樂舞的基礎上形成的,并在歷代宮廷雅樂影響下發展的。由于丁祭并非宗教或民俗活動,它的樂制、樂律、宮調、樂譜、唱詞、舞譜、樂器的形制與規格以及樂舞生的服飾等等,都是由歷代朝廷頒定的,而且有著較大的歷史繼承性。三千多年前西周的“六代之樂”中代表性的樂舞《大韶》、《大武》仍能在丁祭音樂中察覺到它的衍變與發展的跡象,尋覓出“大音希聲”、“大樂必易”的傳統音樂美學原則。由于它的特殊用場,既不能在民間流傳,也難有與民間音樂交流的條件,致使這一古樸典雅的音樂藝術被相對穩定地保存了下來,成為我國古代雅樂的一個重要分支。而天津的丁祭音樂卻是其中最古老的一塊“活化石”。也是天津唯一的雅樂品種。
天津文廟又稱孔廟,既是尊崇和祭祀孔子的地方,又是明清時期津門學官所在地。舊時,按朝廷規定,每年農歷二月和八月上旬的“丁”日,凡有孔廟的地方都要舉行祭祀大典,習稱“丁祭”。天津文廟建于明代正統元年(1436),故天津丁祭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了。
清代以來,北京、曲阜以及全國各地孔廟的丁祭音樂都是以清廷親頒的《中和韶樂》為依準,而天津自入清以來直至1944年的最后一次丁祭卻一直以明代頒布的《大成樂》為依準,只是結合地方特點而有所發展。至今天津文廟博物館中仍展示著舊時丁祭用過的禮樂文物,包括各種樂器、樂舞生的服飾、道具和表演時的《辯位圖》、丁祭時照片等文獻資料可資參研。例如其樂舞人員一直未著清廷規定的滿式服飾,始終穿著明代規定的先秦古裝。再有,清廷規定丁祭樂舞只用文舞而不用武舞,而天津卻一直是文武并用。其所用樂譜、唱詞也都沿用明代規定而有所發展。在樂器配置上也與清廷規定有些不同,在典儀上樂隊、舞隊的陳列、天津更強調中軸線兩側的對稱,因而有的樂器就由單數變成雙數了。
從現有資料看,天津文廟丁祭音樂比各地的更古老些,保存著明代雅樂的遺存,且有大量文獻、文物存留下來供挖掘研究。這在全國來說實屬罕見。如此重要的古代音樂品種,尚未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及時整理挖掘,如再遺失,將造成更大的遺憾。
上一篇:古樂器的失傳
下一篇:古埃及為何失去體育領先世界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