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一貫制的經濟發展模式
拉丁美洲國家素來是發展中國家中較發達的地區。阿根廷1929年的人均收入達到法國的水平。9個拉美國家(阿根廷、巴西、智利、哥倫比亞、厄瓜多爾、墨西哥、秘魯、烏拉圭和委內瑞拉)1950年人均收入超過芬蘭、奧地利和意大利,智利居于西班牙之上,墨西哥接近西班牙,多數拉美國家超過希臘、葡萄牙和土耳其。到1960年這些國家仍有一些在日本之上或不相上下。但到1985年,上述9個拉美國家的人均收入只有日本和中等歐洲國家的1/3甚至更少,只及地中海國家的1/2。1989年韓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4,400美元,巴西只有2,540美元,阿根廷為2,160美,墨西哥為2,010美元。與東亞相比,拉美明顯地落后了。1965—1989年期間,東亞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年均增長率達到5.5%,拉美國家僅為1.9%。拉美在世界出口中的比例也從1950年的10.9%,1960年的6.7%降到1980年的4.6%和1989年的3.3%。
拉美的落伍,同它推行的進口替代發展模式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拉美這一發展模式,產生于本世紀30年代,成型于50年代,60年代中期曾有局部修正,經過1974—1975年世界經濟危機期間依托于大量借貸外債而一直維持到1982年9月墨西哥爆發債務危機。在將近50年的漫長歲月里,這一模式的弱點和弊端日益暴露,但拉美許多國家沒有對這一陳舊的發展模式實施大膽的變革。
進口替代模式曾經對拉美各國的經濟發展起過推動作用,但自60年代中期起,隨著科技革命日益深入和經濟國際化趨勢的高漲,它束縛著拉美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①強調保護主義,缺乏競爭意識。它偏重于向本國制造業廠家提供特殊優惠,對與之競爭的進口產品設1/2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以保護國內工業部門的相對價格。在“溫室”條件下生產出來的本國制成品不僅成本高、質量次,難以打入國際市場,而且為了維持它的生存和發展不惜從國外進口大量原材料和中間產品,消耗了大量外匯。由于提供外匯的初級產品出口部門的發展速度滯后于消耗外匯的進口替代工業部門的發展速度,拉美的國際收支長期不平衡,只能靠借貸外國資金來彌補。
②低匯率政策造成價格扭曲。它長期采用行政手段使匯率背離了以購買力為基礎的貨幣交換比例,造成本國貨幣定值過高。這種做法既刺激了高消費,又帶來了通貨膨脹。本國投資者因害怕貶值將大量資金轉移到境外。整個80年代,拉美外逃的資金在2,000—2,200億美元左右。
③過度的國家干預。拉美各國政府的經濟職能從主要是間接干預發展到直接干預,從一般的調控發展到超常干預,從介入市場發展到幾乎取代市場。許多拉美國家成為本國基礎工業和生活必需品生產的直接投資者和雇主。除了社會主義國家,拉美建立的國營企業數量之多,規模之大,范圍之廣,令世界其他地區和國家望其項背。然而,大多數這類企業靠虧損經營維持生存和發展。拉美7個國家國營企業的赤字在70年代中期占公共部門赤字的1/4,1980—1981年增至1/2。
到1982年9月拉美各國先后陷入一場嚴重的社會經濟危機之后,它們才痛定思痛,深切地感到必須對原有的發展模式進行結構性的改革,舍此別無他路。
上一篇:亂世書劫
下一篇:五十年代末期的勤工儉學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