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瀛臺遺恨
年輕的光緒皇帝憤于“馬關條約”之國恥和德國強占膠州灣后日益加深的瓜分慘禍,揪心的亡國危局,促使他接受康有為的變法要求,主持了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的維新運動,共計103天,史稱“百日維新。”
6月11日,慈禧太后默許的明定國是詔頒布,光緒得到新政上諭發布權,變法開始。6月15日,慈禧采取三項措施:免去翁同龢一切職務,開缺回籍;新授二品以上文武大臣須到太后面前謝恩;任親信榮祿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統率北洋三軍。接著,派懷塔布管理圓明園官兵、派剛毅管理鍵銳營,直接控制京城的軍隊;調董福祥的甘軍駐北京外圍。16日,光緒帝召見康有為,應對變法事宜,準備重用,因榮祿、剛毅反對,僅給康有為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上行走的無權小官。不久,又召見梁啟超,賞官六品,辦理譯書局事務。6月11日后,新政詔旨一日數發,傾瀉而下,百日維新期間,共頒上諭百余條,涉及到一系列發展資本主義、精練海陸軍、發展文化教育及科學技術、裁汰冗員、精簡機構等各方面細節的改革措施。但遭到各部及地方督撫大臣的普遍抵制,或束之高閣,或棋棱不奉,或言不懂、或言未辦過。百日維新的舉措,除京師大學堂外,基本沒有實行。光緒為打破困境,斷然采取了將阻撓王照上書的懷塔布、許應骙等禮部六堂官全班革職交部議處的激烈舉動;任命譚嗣同、楊銳等軍機四卿,官四品,參與新政;將李鴻章逐出總理衙門。此時,失職官員和反對變法的人絡繹到太后前哭訴,謠言四起,盛傳北京將有大變。形勢緊張之際,光緒召見袁世凱。慈禧周圍的人加緊策劃。9月21日太后“訓政”,囚光緒帝于瀛臺;六君子伏尸萊市口;新政廢止。
“百日維新”慘敗,使身陷囹圄的愛國維新皇帝的愿望破滅,遺恨終生,教訓是深刻的。
一、適應時代需要的理論和政策是人類發展史上能夠推動歷史前進的社會改革的基礎。光緒皇帝接受了康有為的變法要求,但康有為并沒有完整的改革理論,光緒也沒有制定自己的理論和政策,新政上諭多為洋務派的主張。
二、能夠把握時局的政治家,大量的了解世界形勢及本國國情的文化素質較高、諳于世事的杰出人才,是改革成敗的決定因素。光緒雖己親政9年,但因長期依賴太后,處理政務的經驗不足,不能指揮若定,他所使用的人都是官位卑微、影響力甚低的書生,不足以保證改革運動運轉。
三、牢牢掌握國家政權核心機構和維護政權的工具——軍隊,是改革成敗的保證。長期掌握國柄的慈禧太后最怕失去往昔的權力和威風,更不允許她培植起來的人有絲毫不忠,遂采取幾項措施,老謀深算。光緒名為皇帝,實為傀儡,在政權和軍隊問題上一籌莫展。
四、戰略和策略的正確是改革成敗的重要因素。百日維新沒有周密的戰略部署,只顧發上諭,不管效果如何;光緒沒有能夠從策略上爭取包括太后在內的官吏為我所用。
五、廣泛而深厚的依靠力量是改革的后盾。百日維新中,官僚及他們的基礎地主階級都站到了對立面;擁護變法的上層資產階級發育不良,力量薄弱;沒有發動勞動群眾,得不到應援力量,沒有回旋余地,也不可能有回天之力。
上一篇:俄羅斯求勝心切反遭全殲
下一篇:克倫威爾獨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