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陣變軍計·梁軍遭慘敗
后梁開平四年(910年),后梁太祖朱晃派北面招討使王景仁率七萬大軍進攻趙王王瑢,王瑢向后唐莊宗李存勖求救。李存勖立即親自率軍由贊皇(今河北贊皇)出發,至趙州與周德威部會合,隨即進軍柏鄉(今河北柏鄉),在野河北岸扎營,與后梁軍隔河相峙。當時,后唐在兵力上要少于后梁軍,而且王景仁所部神威、龍驤、拱宸諸軍,都是后梁的精兵悍將,人馬鎧甲皆以錦繡、金銀裝飾,陽光一照,光耀奪目,使后唐將士大為驚嘆。周德威見士兵有懼意,便安撫他們說:他們不過是一些有錢的小商小販而已,徒飾其外,外強中干,不必害怕!況且他們的每副鎧甲都價值數千,只要抓住他們就可以歸我們了。因此不要光是羨慕,而是要努力去奪取!但他暗地里卻向李存勖建議說:梁兵鋒甚銳,不可與其硬拚,應稍退后以謀良策。可是李存勖卻不同意他的意見,他認為:我率孤軍遠征千里,利于速戰,現在若不乘勢迅速出擊敵人,倘若敵人知道我方兵力情況,我軍就束手無策了。周德威仍據理力爭說;我軍若想取勝,主要靠騎兵,平川廣野,利于騎兵作戰。可是現在扎營于河岸,距敵營太近,不利于發揮騎兵的長處。由于李存勖還是不聽他的勸告生氣而去,周德威只好讓監軍張承業再次向李存勖轉達他的看法:我不同意速戰,并非害怕敵人強大。我軍人少,又緊逼敵人營門,所依恃者,僅此河為屏障而已。假設敵軍造舟渡河,我軍將束手待斃。現在應該退守高邑(今河北高邑),誘敵出動,再伺機殲敵。張承業也覺得周德威的計劃有道理,遂建議李存勖采納周德威的意見。恰好這時抓到了后梁軍俘虜,了解到王景仁正加緊制造舟船,準備做浮橋渡河的情況,終于使李存勖認識到周德威是正確的,隨即立即下令退軍高邑。當部隊布置停當后,周德威派300名騎兵到后梁軍營前挑戰,自率3000勁兵做接應,引誘后梁軍出擊。王景仁見后唐軍來挑戰,果然上當,大怒之下傾全營出動,追擊周德威數十里,一直追到高邑南邊,與后唐軍列陣相峙。梁軍人數眾多,其陣勢東西綿亙六、七里,擺出了決戰架勢。李存勖登高望敵,大喜過望,他以為“平原草淺,可進可退,必勝無疑”,并要立即發起進攻。但周德威指出:后梁軍輕出而遠來,又一直在與我軍作戰,他們攜帶的食物肯定很少,即使帶了一點兒,也沒時間去吃。不到中午,他們就會人饑馬餓,必欲退兵,那時我們再出擊,肯定會大獲全勝。果然,未及中午,后梁軍有后撤跡象,周德威乘機率軍出擊,并高喊敵軍東邊隊列已潰退以擾亂敵軍心,后梁軍整個陣容一時大亂,王景仁雖欲極力整頓陣容,但在后唐軍的沖擊下已是力不從心,結果后梁軍被追擊至柏鄉,橫尸數十里,僅王景仁等10余人落荒而逃。
王景仁自恃裝備精良,人數眾多,而有輕敵之心,中了敵人的誘兵之計遭致慘敗,教訓深刻。裝備、兵力是取勝的重要條件,但必須要充分發揮己方的長處以己之長擊敵之短才是取勝的要領,許多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都證明了這一點。
上一篇:臨時應付·南京陷落
下一篇:臨陣脫逃的韓復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