毅宗李諒祚
諒詐,出生時取名寧令兩岔,“寧令”是黨項語歡喜之意,兩岔是生于兩岔河畔,以河取名,后改諒祚,取其諧音。因生母沒藏氏出家為尼,諒祚不能在宮中撫育,寄養于其母舅、國相沒藏訛龐家中。元昊死,諒祚繼立為帝。
一、幼主繼位,母戚專權
元昊臨死前,因無子可繼,遺命由從弟委哥寧令繼承帝位。但是黨項貴族統治集團內部在商議擁立新帝的問題時,卻發生了一場斗爭。諸大臣欲遵照元昊遺言辦事,擁立委哥寧令。國相沒藏訛龐當初用借刀殺人計,除掉太子寧令哥,目的就是要立尚在哺乳之中的寧令兩岔為太子。現在一箭雙雕,寧令哥已除,元昊也死,就迫不及待地要擁立寧令兩岔為帝,幼主不能理事,自然形成母戚專權。所以他竭力反對諸大臣的意見,他說:“委哥寧令不是先帝的兒子,而且也沒有建立過什么功勞,怎么能由他做皇帝呢?”大臣諾移賞都說:“今天夏國不可一日無君,那么誰能當國君呢?不然的話,你想當嗎?如果你能保守國土,那么我們也會愿意的。”沒藏訛龐忙說: “我怎么敢呢?我們夏國自祖考以來,都是父死子及的規矩,這樣才能使國人服從。現在沒藏后有個兒子,是先王的嫡子,立他為主,誰敢不服!”沒藏氏兄妹得元昊專寵多年,已經在朝中形成權勢,諸大臣在他們的淫威下,不得不點頭稱是。于是,剛滿周歲的諒祚就做了西夏開國的第二代皇帝,也是西夏歷史上即位年齡最小的皇帝。他的生母沒藏氏被尊為宣穆惠文皇太后,諾移賞都等三大將掌兵權,訛龐自為國相,總攬夏國軍政大權。由此開始的母后干政,外戚專權的局面,禍及西夏后世。
沒藏訛龐在皇太后的支持下,飛揚跋扈,胡作非為。他垂涎宋朝麟州西境屈野河外的肥沃土地,即派人侵耕,霸占收獲。夏、宋雙方因此而連年議界不決,引起沖突。后來宋廷下令陜西、河東,嚴禁和市,使西夏感到壓力,才被迫就范。此事皆因訛龐為滿足一己私利所引發。訛龐在朝中盛氣凌人,不可一世,甚至“出入儀衛擬于王者”。六宅使高懷正、毛惟昌二人的妻子曾做過諒祚的乳母,也受到厚寵。滿朝文武對訛龐的專橫妄為敢怒而不敢言。
延嗣寧國元年 (1049) 七月,遼興宗為雪南壁戰敗之恥,乘西夏新帝剛立,下詔親征,遼軍來勢洶洶,訛龐多方抵御,均告敗績。次年五月,遼軍包圍興慶府,縱兵燒殺擄掠。沒藏氏只令諸將閉城嚴守,不敢出戰。六月,遼軍攻破賀蘭山西北的攤糧城 (今內蒙古巴音浩特北),將西夏儲糧搶劫一空。戰至十月,西夏抵抗不住,沒藏氏只好派人赴遼講和,請依舊例稱藩,西夏仍然向遼稱臣納貢。
福圣承道四年(1056),諒祚9歲,宮中發生丑聞。母后沒藏氏淫逸無度,先同先夫野利遇乞的財務官李守貴私通,后與元昊的侍從官寶保吃多已相好,李守貴妒恨起意,竟借機殺死了沒藏后與吃多已。訛龐得知,即捕殺了李守貴一家。血濺后宮,丑聞畢露,朝中頓時嘩然。沒藏后一死,訛龐擔心失去靠山,就將女兒嫁給諒祚為后,幼童皇帝,只能聽人擺布,訛龐由國舅變為國丈,繼續總攬大權,聲勢復熾。
二、諒祚親政,提倡漢禮
奲都三年 (1059),諒祚12歲,開始參與國事。隨著年齡漸長,他對訛龐的專權日益不滿。加上親信高懷正、毛惟昌常常將大臣們對訛龐的議論告訴他,這就更增加了他對訛龐的怨恨。這一年八月,訛龐覺察到高、毛兩人的告密行為,借故將這兩人殺掉。此事激化了諒祚與訛龐的矛盾,雙方都在加緊策劃除掉對方。
奲都五年 (1061) 四月,諒祚與訛龐的兒媳梁氏私通,被訛龐兒子發覺,父子二人即密謀殺掉諒祚。梁氏得知此事,急忙密告諒祚。諒祚見事情緊急,先下手為強,就聯合了訛龐的政敵漫咩等,假意召訛龐至密室議事,訛龐不以為其中有詐,逕直赴會。待訛龐至,預先布置的衛士一擁而上,將訛龐執殺,諒祚隨即派親兵殺掉訛龐兒子及其家族,接著又殺訛龐之女、皇后沒藏氏,另立梁氏為后。14歲的諒祚在這場血染宮闈的內亂中,毫不手軟地結束了沒藏氏專政的局面,開始親理國政。
諒祚親政后,看到國內由于沒藏氏專權所造成的混亂和衰弱,很想振作一番。諒祚本人十分愛好漢族文明,他對從宋朝過來的士人給予優厚的待遇。他任用的樞密使景詢,就是一個投附西夏的漢族士人。他寵愛梁后,將妻弟梁乙埋任為家相,梁家姐弟也是漢人。在短短幾年中,諒祚采取了幾項重要的政治措施,對西夏政權的鞏固起了很大的作用。
首先,諒祚在親政的當年(1061)就下令在國內停止使用蕃禮,又規定從第二年起,以漢禮迎接宋朝來使。這個做法與他的父親元昊正好相反,元昊為了表示黨項割據政權的獨立姿態,曾規定國內提倡蕃禮,推行黨項舊俗。諒祚看到在西夏政權統轄范圍內,漢族人口在實際上占著多數; 在政府各級機構中,漢人官僚也很多,而且在長期雜居過程中,黨項族受到高度發展的漢族文化影響很深,如果一味地強調提倡蕃禮,將對西夏政權的鞏固和發展不利,改蕃禮從漢禮,能得到漢族地主階級更多的支持,也有利于黨項貴族的封建化。諒祚還上表請求宋太宗的詩文作品,以及《九經》、《唐史》、《冊府元龜》等書。并且表示黨項人喜愛漢族的衣冠,請求賜給工匠。諒祚對漢族文化的酷嗜,在客觀上促進了黨項文化的發展。
其次,諒祚在奲都六年(1062),對元昊設定的十二監軍司作了調整和改編,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舊制度的軍政合一、各監軍司過大的弊病,使地方文、武官員相互牽制,從而加強了中央集權的統治和對宋、遼邊境的軍事防務。
第三,諒祚仿照宋朝官制,充實了漢、蕃官職,使之更加完備。
諒祚所采取的這些政治措施,順應了社會的進步,在黨項族歷史發展中有著重要的影響。
三、籠絡吐蕃,與宋講和
諒祚親政期間,仍需要在宋、遼和吐蕃等幾支力量之間周旋,他基本上采取聯遼、睦宋、拉攏吐蕃的政策。西夏與吐蕃的關系時緊時松,是長期以來較難解決的問題,諒祚則主要用籠絡的手段,招誘吐蕃首領。拱化元年(1063),當宋朝的河州刺史王韶攻熙河,降服洮河以西的吐蕃各部時,諒祚乘機派兵支援不愿降宋的西使城 (今甘肅定西縣西南) 吐蕃首領禹藏花麻,并將宗室女嫁給他,封其為駙馬。禹藏花麻對諒祚在他危難時的支援感激不盡,即率部歸附。這樣,諒祚沒費多大氣力就得到了西使城和蘭州 (今甘肅皋蘭縣)一帶吐蕃地區。拱化四年(1066),諒祚又招誘了河州吐蕃首領木征前來歸附。
諒祚對宋朝使用和戰交替的手段。拱化二年(1064)他借口宋朝官吏有意侮辱夏使,點集了軍隊,乘宋朝不備,以10萬兵分別進攻秦、鳳、涇、原等州,驅脅歸宋的黨項熟戶80余族歸夏。次年,又派兵多次騷擾慶州等地。拱化四年 (1066),他親自率兵入慶州,攻大順城(今甘肅慶陽縣西北),但圍城三日不能破,諒祚自己卻在督戰中被亂箭射傷,只得退兵。次年,諒祚見無力再戰,就改為講和,派人向宋朝納貢請罪,保證謹守封疆,不再侵擾。此時,宋朝正好是神宗即位,無意動兵,答應講和,“賜”西夏銀五百兩,絹五百匹。這年12月,諒祚死,終年21歲,在位19年。
諒祚親政只有七年時間,他所采取的一些軍政措施,鞏固了西夏政權,對黨項族的封建化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他雖然結束了沒藏氏專權,但是代之而起的梁氏專權,仍然使西夏政治陷入外戚擅政的漩渦之中。
上一篇:武成帝高湛
下一篇:煬帝楊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