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倫威爾獨裁
奧利弗·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1599—1658)生于英國漢丁頓城郊一個地主家庭,是清教徒。他兩次到倫敦學習法律,后返回家鄉經營農牧場。1628年和1640年,他先后兩次當選為國會議員,深受國會反對派約翰·皮姆等人的影響,并在革命前與皮姆等人組成國會中激進派的領導集團,投入反對查理一世的斗爭。1642年1月,內戰爆發前夕,克倫威爾向國會捐款五百英鎊作為戰爭經費,不久,內戰爆發。
在1642—1648年英國內戰期間,克倫威爾召募清教徒農民組成騎兵團,自任團長,并使之成為紀律嚴明、敢打硬仗的新型軍隊。1644年7月,克倫威爾的騎兵在馬斯頓草原一役大捷,扭轉了第一次內戰的局面,他的騎兵隊被譽為“鐵騎軍”。
漢普頓和皮姆于1644年相繼去世后,克倫威爾成為獨立派的公認領袖,領導戰爭的英格蘭和蘇格蘭兩王國委員會的委員之一。1645年1月,國會通過“新模范軍法”,按克論威爾的“鐵騎軍”組建國會的“新模范軍”。同年6月10日,克倫威爾被任命為中將、副總司令。四天后,新軍在納斯比戰役摧毀王黨的主力。1647年6月,新軍攻克牛津一王黨的大本營。取得內戰的勝利。1648年,他清除國會中的保守勢力——長老派,執掌政權。在城市市民的農村自耕農的強大壓力下,克倫威爾被迫于1649年1月30日,當眾處決了查理一世。5月19日,宣布英國為共和國。
以克倫威爾為首的獨立派軍事集團執政后,一方面鎮壓王黨叛亂;另一方面鎮壓以平等派、掘地派為代表的人民革命。1649年,克倫威爾任愛爾蘭總督和遠征軍司令,鎮壓愛爾蘭的民族起義,掠奪他們的土地與財產。1650—1651年9月,平定了蘇格蘭王黨的叛亂。克倫威爾把沒收大貴族和王黨的土地,分給高級軍官和資產階級,培植自己的勢力。“新模范軍”由革命軍隊蛻變成鎮壓革命的反動軍隊。1653年,他解散了議會,建立軍事獨裁統治,自任“護國主”兼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的陸海軍總司令,共和國實際已不存在。1658年,各地平等派、共和派和各種激進派共同發動反政府的暴動,農民起義不斷發生。1658年9月,克倫威爾病死。其子理查·克倫威爾繼任護國主,專橫無能,于1659年被迫辭職。1660年5月,在駐蘇格蘭軍司令蒙克的支持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控制的國會,通過迎立老查理兒子的議案,小查理遂返英繼位,稱查理二世,斯圖亞特王朝又復辟了。查理二世上臺后,鎮壓清教徒,殺害革命者,掘出克倫威爾等人的尸體施以絞刑。
克倫威爾的一生表明:一位資產階級革命家在推翻封建專制制度、奪取政權之前,可以置自己的財產和全家性命于不顧,領導人民革命。可是一旦革命成功,奪取政權,便結束革命,仿效封建君主,掠奪人民,鎮壓革命,對外擴張。當他脫離人民之時,便是政治生命結束之日,導致了封建復辟,反被掘墓暴尸。
上一篇:光緒瀛臺遺恨
下一篇:克來斯勒公司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