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經》中真理火花的泯滅
《墨經》是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從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時期百家爭嗚中產生的一部重要著述,是墨家的代表作。《墨經》對光學、力學、數學、生物學、邏輯學等許多學科都有十分中肯和深刻的論述,在不少問題上包含著令人嘆為觀止的天才論斷和猜測,只要再前進一步就可能成為重大的科學理論和發現。如《墨經》中說在間黑屋朝陽的墻上開個小孔,人對著小孔站在屋外,屋里對面墻上會出現倒立的人影,這是因為光線穿過小孔像箭一樣是直線前進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人的頭部成影在下邊,腳部成影在下邊,明確闡明了光的直線傳播和小孔成像的道理。講到橫桿的平衡,《墨經》說橫桿平衡不但取決于橫桿兩邊的重量,還與“本”(重臂)和“標”(力臂)長短比例有關,“長、重者下,短、輕者上”,揭示了力和力矩的概念及原理。講到空間和時間,《墨經》說“宇(空間)彌(包括)異所也”,“久(即宙,時間)彌異時也”,就是說空間和時間都是無限的。它給圓下了“一中同長”的定義,就是和一個中心點距離相同長的點的軌跡,這與現代幾何學的定義全然相同。談到物體運動,《墨經》說“止以久也”,“止,無久之止”,“有久之不止”。就是說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靜止的物體會長久地保持靜止,有靜止的物體,但是沒有永遠靜止的物體,運動的物體會長久地保持運動。這實質是牛頓第一運動定律(慣性定律)的樸素表述。在邏輯學研究上,《墨經》有很大成就。它把判斷分成“盡”、“或”、“假”等種類。“盡,莫不然也”是全稱判斷;“或也者,不盡也”是特稱判斷或選言判斷;“假者,今不然也”是假言判斷,這些都與今天邏輯學若合一契。《墨經》這些輝煌成就可以毫無愧色地載于世界科學文化史冊。但是《墨經》中這許許多多科學真理多數寓于具體的、有形的、有數的事物和現象之中,沒有抽象為獨立的、系統的、嚴謹的、完整的和精確的理論體系。這就使它包含著的燦爛真理火花未能燃成熊熊張天烈焰,終于自生自滅。相反,古希臘奴隸制末期的許多科學萌芽后來成長為現代科學的參天巨樹。這種千古遺恨的事情數不勝數。中國古代許多科學技術文化在人類歷史是最早邁出了偉大的步伐,登上了時代的峰巔,但是腳印卻落在了松軟的沙灘上,未能形成科學體系,很快被歷史潮流沖刷埋沒。
歷史經驗引人深思,從認識論上總結個中教訓可以看到:在實踐的基礎上進行嚴密的解剖分析,科學的邏輯求證,深刻的理論研究,系統的整體綜合是人們深化認識,也是科學借以發展的重要方法和手段。要在科學研究上有所成就,必須努力克服重實踐輕理論、重感性輕理性,重觀察輕研究,重直覺輕邏輯證明的簡單直觀性認知方法的局限;要堅持理論和實踐結合,感性和理性結合,觀察和研究結合,直覺和邏輯證明結合的邏輯分析的認知方法,用嚴肅的科學實驗,嚴密的科學分析,嚴格的邏輯求證使科學發展建立在科學思維基礎之上。
上一篇:“鄭衛之音”蒙冤千載
下一篇:《科技戰線向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