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離原上草·陰山之旅·成吉思汗陵·一代天驕安息處
在內蒙古鄂爾多斯草原伊金霍洛旗阿騰席連鎮東南15公里一綠草如茵、溪水縈繞處,聳立著一座巍峨壯麗的宮殿,這就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安息的地方。伊金霍洛為蒙語“主人的陵園”之意。成吉思汗陵園總面積為5.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為1500平方米。陵宮坐北朝南,建筑在1米多高的長方形臺基之上,分正殿、寢宮、東殿、西殿和東廊、西廊六部分??谷諔馉幹衅潇`柩先后遷移到甘肅興隆山、青海塔爾寺等地,1954年迎回原地,并新建陵園?,F在的建筑主體為八角形,屋頂仿照蒙古包式的穹廬頂,外部用藍色琉璃瓦砌出云頭,鑲黃色琉璃磚,在藍天的映襯下更顯得金碧輝煌。這里每年舉行公祭,祭儀隆重、熱烈。
戎馬生涯
成吉思汗(1162—1227),名鐵木真,是蒙古孛兒只斤部的貴族。傳說鐵木真在斡難河畔出生時右手心里緊握一塊寶石般晶亮的血塊,薩滿教的神主們預言他將成為大將軍。就在他出生的那天,他父親也速該俘獲了強大的塔塔爾族主帥鐵木真,為了紀念這次重大的勝利,按照蒙古族的習慣,遂以敵帥的名字為其命名。鐵木真九歲時父親被塔塔爾族害死。鐵木真長大后便聯合札合剌部的札木合和克烈部的王罕,擊敗了塔塔爾等幾個部落。后來又與王罕合兵攻札木合。1203年進攻王罕,戰勝克烈部這個當時蒙古最強大的部落,為統一蒙古創造了條件。不久又削平乃蠻部;1206年統一蒙古,建立蒙古國。在斡難河之源,鐵木真被推舉為蒙古大汗,尊號成吉思汗,意即“像大海一樣的國王”。此后蒙古汗國日益強盛,開始了大規模對外侵略的戰爭。從1207年到1227年,成吉思汗不斷入侵西夏和金,多次與夏、金激烈交戰;同時向西攻占現在的中亞細亞地區,一直打到今歐洲東部和伊朗北部,所向無敵。在戰爭中,他建立起一系列政治、軍事制度。例如實行分封制,把自己的親兵和各部首領分封為萬戶那顏、千戶那顏和百戶那顏,按等級賜予牧地和牧民。又從各萬戶、千戶和牧民子弟中選拔健壯而有技藝的人組成護衛軍,稱“怯薛”軍,計一萬人,成為成吉思汗最精銳的軍隊。這支軍隊平時宿衛,戰時隨大汗出征,從而加強了他對地方的控制。他還頒行法典《大扎撒》,命乃蠻部的畏吾兒人塔塔統阿用畏吾兒字拼成蒙古國書,使蒙古族有了通行的文字。1227年8月,成吉思汗親征西夏,途中病死于六盤山麓。他的蓋世功績為其子孫滅金取宋,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元朝奠定了基礎。
葬地之謎
成吉思汗之所以葬在伊金霍洛,相傳是由他親自選定的。據說當年成吉思汗西征路過鄂爾多斯高原的包爾陶勒蓋時,目睹這里水草豐美,花鹿出沒,“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迷人景色,陶醉、留戀之際手中馬鞭不禁落地,隨從要拾起卻被成吉思汗制止,并吟詩一首:“花角金鹿棲息之所,戴勝鳥兒育雛之鄉,衰落王朝振興之地,白發老翁享樂之邦”,說“將來欲葬于此”。左右遵令就地掘土,埋下馬鞭,堆成一座大土丘,名為“甘德爾敖包”。他死后,人們遵其遺愿將陵墓建在此處。傳說成吉思汗的靈車途經此地時,車輪突然深陷地里,用五個部族的人駕馬拉車也紋絲不動。于是大家想起成吉思汗生前的話,即以此為陵地,并留下衛隊中的五百戶在此專門侍奉,世世代代祭祀成吉思汗。守護“鄂爾多”的人被稱為“鄂爾多斯”,其中專職看護的人被叫做“達爾扈特”?,F在守陵護陵的是成吉思汗衛隊的第三十五代子孫。《黃金史》中的記載與傳說相近。書中還提到“南科布爾”,而這個地方至今仍用此地名,就是車輪陷進之地。
然而,成吉思汗葬地究竟在何處,至今流傳多種說法。由于安葬是秘密進行的,很難確定其葬址。根據當時蒙古貴族流行的習俗,人死后被秘密地葬在他生前指定的地點,痕跡全無?!恫菽咀印防镎劦矫晒抛逶崴祝骸皣撇黄饓瀴?。葬畢,以萬馬蹂之使平,殺駱駝子其上,以千騎守之,來歲春草既生,則移帳散去。彌望平行,人莫知也。欲祭時,則以所殺駱駝之母為導,視其躑躅悲鳴之處,則知葬所矣?!焙笕酥荒芨鶕杉己沟倪z囑,推測其安葬的地方。蒙古三大文史典籍之一的《黃金史》說:“真實的陵地,有人說在不罕山,有人說在阿勒臺罕山陰、肯特山之陽的也客斡答黑的地方”?!抖嗌C晒攀贰份d,成吉思汗葬于斡難、怯綠連等河的發源地不兒罕合勒敦山中。還說成吉思汗埋葬后,葬地種了許多樹木。之后,“樹木叢生,又成密林,不復能辨墓在何樹之下”。由上述記載推斷,真實的葬地當在不兒罕合勒敦山(系今肯特山一帶)。史學界、考古界人士一般認為,現陵只是成吉思汗的衣冠冢。
隆重的葬禮
成吉思汗去世后,蒙古軍隊為了順利征服西夏,秘不發喪。直到西夏降后,才將他的靈柩運往蒙古故地安葬,沿途“遇人皆殺之”。靈柩運回后,先依次存于成吉思汗每個“大婦”的行宮中,然后舉行喪禮,只限諸宗王、公主參加。分散在歐亞大陸各占領地上的宗親接到訃告后,以最快的速度紛沓前來。葬禮極隆重:葬地搭起巨大的帳篷,內放一木座,成吉思汗的遺體放置座上接受最后的朝拜;座前的桌子上擺滿各種祭品,肥美的全羊、香甜新鮮的牛奶、嶄新的錢幣和皮貨、最上等的牡馬和牝馬各一匹等。韃靼人認為死者與活人一樣,所以他們對自己的大汗“奉一帳以居之,設一饌以食之,奉乳以飲之,奉財貨供其用,奉一牡馬以供乘騎,奉一牝馬以供產駒”。這些豐盛的祭品連同帳篷等物在葬儀后一齊陪葬于墓中。成吉思汗遺體入棺的情景大概如同《草木子》所載元朝宮里的做法:先將一根粗大的楠木破成兩半,中間鑿空,把遺體放入合攏后用漆涂在楠木上,外面用三圈黃金箍牢。棺柩由諸王和公主送至墓地,埋入地下,不起墳垅。待祭祀時,如前所說,由母駱駝引路。久而久之,墓地便不知在何處了。
宏偉的陵宮
因為不起墳垅,墓位難以辨認。后來,蒙古人為了祭祀方便,把成吉思汗生前用過的八頂白色氈宮帳放在阿爾泰山和肯特山之間的高原上,稱“八白室”。這就是最初的成吉思汗靈寢,由“達爾扈特”專門守護。后來伊金霍洛成為陵地,“八白室”也隨之遷來。為了永久紀念這位蒙古族的偉大歷史人物,1956年興建了一座規模宏大、莊嚴肅穆的新陵園。
成吉思汗陵宮立于花崗巨石之上,四周環繞雕花石欄桿。作為紀念堂的前殿穹廬為桔黃色琉璃瓦頂,嵌藏藍色云勾圖案。殿門外飛檐下是用蒙、漢文書寫的“成吉思汗陵”金色豎匾。殿正中立成吉思汗5米高坐像,身披盔甲,手執書卷,充分顯示出其文武雙全的雄姿。坐像后襯以橫跨歐亞的蒙古帝國版圖。
后殿是寢宮,安放著三座黃緞覆蓋的蒙古包,象征著成吉思汗和夫人孛兒帖及他胞弟的靈柩。據記載,成吉思汗曾有妻妾五百人,但只有五人最受成吉思汗寵愛而被封為“大婦”。第一位是孛兒帖,為成吉思汗的發妻,養育了繼承成吉思汗事業的術赤、察合臺、窩闊臺、拖雷四子及五個女兒;第二位是忽蘭,生一子名闊列堅;第三人是連哈惕,她與第五“大婦”也速侖是親姐妹;第四個叫闊闊出,是金國皇帝的公主。成吉思汗有一個怪癖,對于妻妾,只要不喜歡或別的原因,就隨心所欲地送人。他曾因夜間一個惡夢,就將一起過夜的妻子阿必哈送給帳外站崗的貴族術赤臺,只留下阿必哈身邊主膳官的一尊金盞作為紀念。故而妻妾之中,能與成吉思汗葬在一起的,就只能是有“大婦”之號、且十分受寵的孛兒帖了。
東殿內安放著成吉思汗之子拖雷及其夫人靈柩的蒙古包。父子靈柩放在一起這很不平常。一方面蒙古族習俗是地位最高之妻權力比其他妻妾大,所生子女的地位亦在前。拖雷是成吉思汗和孛兒帖所生四子中最小的,按蒙古風俗可繼承遺產;又因他生前常在父親左右,故位置“升格”。另一方面,主要是因為自窩闊臺及其長子之后,蒙古族皇帝都是拖雷的子孫,其地位自然越發顯赫。
西殿供奉的是九尖角的旗幟和蘇魯錠(長矛)。蘇魯錠象征著神圣的軍徽和戰神,是以13.5尺長柏木條為桿的長矛,頂端裝有約1尺長的箭鏃形長鋒,鋒座以黑色公馬鬃為垂纓。蘇魯錠的來歷,一說成吉思汗在土拉河兵敗,跪下給神靈叩頭祈求時,天上飛來一支黑大的“蘇魯錠”,他驚喜萬分,伸手欲接,寶物卻止于半空,他發誓用一千只綿羊祭祀后“蘇魯錠”才落下。另一說成吉思汗戰斗失利后召集將士講演鼓勁,一直講到天黑,當他反復講到“軍心似鐵、感召日月”時,只見一支矛頭落在離地面一人高處。成吉思汗令將領取之不成,于是親手解開腹帶,卸下金鞍,鋪在地上,取下紅纓金盔,跪在馬鞍上為這枚金光閃閃的矛頭祈禱。他令眾將士用黑馬鬃作襯墊,用萬羊鮮肉祭祀,并說這就是軍徽、戰神。此后,蒙古人沿襲這一風俗,祭奠時,用山羊皮割成細條補修蘇魯錠的垂纓,還要唱贊美祭詩。因當初寶物是從天而降,所以一年四季要讓它仰望青天,不得入宮;由于當年用公馬鬃墊過,所以要系掛黑公馬鬃,以示巨大的力量。與之相稱的是白色鷹旗,上畫一只捕烏鴉的白鷹,被當作保護神。傳說“孛爾罕哈拉敦山”(圣山之意)是孛兒只斤部落的發祥地,其始祖曾逃難到那里,藏身山中,上天派一只神鷹送食,因而得救。此后孛兒只斤族人如果遇險,只要逃到那里,就能得救。鐵木真十九歲時曾被敵人捉住,設法逃脫后東闖西奔,果然在那里脫險。旗幟上的九個尖角,象征著鐵木真的九員大將。
盛大的祭祀
成吉思汗陵每年要舉行多種祭祀活動,如期祭、季祭、年祭和日常祭祀等,其儀式和祭品不盡相同,最隆重的要數“查干蘇日克”。相傳這一天是成吉思汗顯示才華、創建奇功的日子。每逢這天,人們懷著虔敬的心情獻上哈達、羊背、祭燈、點心、香酒、馬奶和花束等祭品,并系一匹白馬于陵前金色樁上,在達爾扈特的世襲祭陵官員雅木特德的主持下,伴隨著蒙古古典樂曲開始祭奠。各地代表先把隨身帶來的馬奶倒在一個3尺高的大棗木桶中,由領頭的代表拿起勺子在桶里盛滿一勺,繞桶轉幾圈后,再把馬奶朝天潑灑。接著主祭人高聲朗讀《出征歌》和《蘇魯錠歌》,贊頌成吉思汗的武功,然后率眾緩緩走進紀念大廳,參拜成吉思汗雕像。儀式完畢后還舉行那達慕大會,進行賽馬、射箭、摔跤、歌舞及物資交流等活動。
上一篇:朗朗齊魯月·魯西之旅·梁山泊·《水滸》勝跡今安在
下一篇:朗朗齊魯月·濟南之旅·濟南·七十二泉天下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