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峽
位于大寧河中游,北起巫溪縣城郊的馬連溪,南接巫山縣龍溪鄉,全長22公里。該峽絕壁陡峭,風光奇異,為大寧河諸峽之冠。從廟溪河口進入廟峽,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橫臥江岸的鯉魚山,此處有鯉魚跳龍門之說。峽口兩扇高崖如巨掌摩天,鎖住大寧河水。峽中水平如鏡,淺則卵石可見,深則綠蔭成淵。兩岸懸崖上古巖棺歷歷可見。江中鴛鴦,雙雙對對,悠閑游玩,旁若無人;巖上猴群,隱現在綠樹叢中,嬉戲于懸崖上下;更有那惟妙惟肖的“云臺仙子”,屹立東岸,羅裙長曳,飄然若仙。著名絕景“白龍過江”就天生于此峽之中。每當夏秋之季,暴雨過后,山洪陡漲,瀑布自高崖上的溶洞口涌出,飛跨河谷,直噴對岸,如巨龍橫空,形成了“飛瀑峽中過,舟從瀑下行”的奇觀,人稱“白龍過江”。若水勢稍小,飛瀑直下撞在河岸礁石上,再迸過河去,濺得峽谷中水花濃霧,舟行其下,象從萬花筒中穿過,水吼雷鳴,船身顛簸,令人驚心動魄。平時水小,瀑布垂掛在180米高的絕壁上,像一匹白綢輕輕抖動,又象一縷淡淡的輕煙,飄然而下,再分成萬千涓涓細流,灑在長滿青苔的巖石上。廟峽以北還有剪刀峰、雙峰溶洞和母豬峽、“一線天”等自然景觀。
〔古詩文賞析〕 竹枝詞九首(其九) 唐·劉禹錫
山上層層桃李花,云間煙火是人家。
銀釧金釵來負水,長刀短笠去燒畬。
這首詩是一幅巴東山區人民生活的風俗畫。它不是一般模山范水,不是著力于表現山水的容態精神,而是從中發掘出 一種比自然更為可貴的勞動的美、創造力的美。
“山上層層桃李花,云間煙火是人家。”開頭用一個“山”字領起,一下子把詩人面對春山、觀賞山景的形象勾畫出來了。俗諺說:“桃花開,李花敗。” 一般是李花先開,桃花后開。現在桃花、李花同時盛開,這是山地氣候不齊所特有的景象。“層層”狀桃李花的繁茂與普遍。此山彼山,觸處皆是,那種色彩絢斕、滿山飄香的景象可以想見。次句則由景及人。“云間”形容山頂之高。詩人遙望山頂,在花木掩映之中,升起了裊裊的炊煙。他推斷,這一定是村民聚居之處。“是人家”三字是詩人注意力的歸著點。“是”字下得醒豁,表明詩人探尋的目光越過滿山的桃李,透過山頂的云霧終于找到了繡出這滿山春色的主人的所在,美是由人創造的。山美、花木美,都來自山村居民的勞動之美。
“銀釧金釵來負水,長刀短笠去燒畬。”兩句寫山村居民熱氣騰騰的勞動生活。挎著長刀、戴著短笠的男人們根據傳統的辦法前去放火燒荒,準備播種;戴著飾物的青年婦女們下山擔水,準備做飯。
全詩短短四句,每句一景,猶如四幅畫圖,孤立起來看,有其相對的獨立性,合起來看,恰好構成一個完滿的藝術整體。由滿山的桃李花引出山村人家,又由山村人家引出勞動男女戮力春耕的情景,全詩至此戛然而止,而把婦女們負水對歌、燒畬時火光燭天以及秋后滿山金黃等情景統統留給讀者去想象,畫面的轉接與安排極有理致。詩中沒有直接發出贊美,但那與勞動生活的旋律十分合拍的輕快節奏,那著力描繪創造力之美的構思,都隱隱透露出詩人欣喜愉快的心情和對勞動生活的贊嘆。
(吳汝煜)
〔現代散文〕 大寧河,古代有“峽郡桃源”之譽,位于巫峽的西部起點。游船隨山勢左彎右拐,每一曲,每一折,都展開一幅絕妙的天然畫卷。河的兩岸山勢連綿不斷,瑰奇秀麗。峽谷幽深曲折,水流清澄碧綠,景色奇妙,人稱“峭壁畫廊”,果然名不虛傳。這畫廊中特別好看的,要數沿岸的兩處瀑布: 一名“天泉飛雨”,一叫“白龍過江”。
天泉飛雨在小三峽之一的滴翠峽中。小三峽奇險不亞于長江三峽,只是格局較小。峽中有多姿多彩的峻嶺奇峰,變幻無常的險灘急流,神秘莫測的懸巖石洞,色彩斑斕的鵝卵石灘。此外,還有奇觀遺跡,例如龍門峽中東山壁上開鑿洞穴,插入木樁,上鋪木板,供人行走的古棧道;巴霧峽中的“觀音坐蓮臺”,蓮臺峰直插天際,如一人身披輕紗,端坐參禪,千古無音;巴人懸棺可稱當今絕跡。巴人是古代四川東部居民的通稱。這河岸絕壁上的懸棺是戰國時期的遺跡,距河面約四五百米,極難攀登。長長的小三峽可謂有水盡飛泉,無處不滴翠。滴翠峽位列小三峽最后,也是最大的一個峽,全長二十公里。《蜀中名勝記》說:滴翠峽“眾峰巉絕,如削如畫”。寫得多么生動準確。游人一進滴翠峽,但見溪流潺潺,飛瀑晶瑩奪目,使人忘返。航行到中段時,兩岸峰巒高可摩天,大有“山重水復疑無路”之感。然而船頭一拐,又別有天地。有的山峰上掛著一條白練,懸流為瀑,有的瀑流流入山崖中的石槽,好象一條青龍,蜿蜒曲折,蠕蠕而動。有的瀑流散澆一串串水珠,經艷陽映照,凌空出現彩虹。有的瀑流飛濺的水沫如白絮,如銀絲,深處可見其綠,淺處白而透明。這些瀑流的水態因石而異,有的沖擊巨石,回流迸發,有的流經斷層自成水簾。瀑流過處,因地面狀不同而發出多種音響,有的如松濤,有的如彈豎琴,有的如雷鳴驟雨之聲,琤琤淙淙,響徹幽深的峽谷之間,人稱“天泉飛雨”,形容確切,韻味依稀可辨。置身于大寧河上的游船,隨著水流追逐著重巒疊嶂,山景云影,日光水光,一幕幕從眼簾映過,悅目賞心,其樂融融。這河水永不回頭地直向大江奔流,既為萬里長江的博大景觀平添幾分壯美,同時又具有獨特的山光水色。游人不禁為造物之巧、山川之奇而嘆賞不已。
白龍過江在大寧河深處的廟峽之中,兩岸絕壁對峙,河西的龍頭山下噴灑著清冽的泉水,從巍巖上傾瀉而下,宛如素練垂影。每逢大雨過后,山泉聚集成瀑布,瀑流在煙霧繚繞中,凌空飛濺直達對岸,像一條閃光的白龍,奔騰呼嘯飛越江面。游人乘一葉小舟穿行飛瀑之下,好似進入奇妙的童話世界,幽趣無窮。
〔民間文學〕 大寧河中的廟峽深谷,峭壁雄峙,雙峰欲合,有一個高崖深洞,洞中流出一股巨大銀白的瀑布,沿著翠竹密布的崖壁,自天七疊飛瀉而下,濺落在江邊的巖石上,水花呈現出奇光異彩。盛夏之時,山洪匯流更是噴射飛迸,從東岸飛噴到西岸,形成一道斜掛的珠簾;如逢雨過初晴,又有七彩長虹橫架藍天,上下輝映,煞是壯觀。這就是被人們贊美不已的“白龍過江”勝景。
據傳東海龍王的小女兒,體態窈窕,身如白銀,名叫白龍公主,她過厭了龍宮禁閉生活,很想出去開開眼界。一天,龍王和龍母外出赴宴,白龍公主趁機溜出龍宮,駕著彩云,游覽了許多名山大川,大飽眼福。最后來到大寧河的廟峽中,被峽中美妙的景色迷住,如癡如醉,暗想:要是我能在這個勝似仙境的地方過一輩子,那該多好啊!這時,一輪明月高掛天空,江中一個體健英俊的小伙子映入她的眼簾。使她驚奇的是,在這夜深人靜的月夜里,這個漁郎還在不停地忙碌著。
白龍公主呆呆地看了好一陣,決定弄個水落石出,便化作一個十分俊秀的漁姑,上前打聽。原來這個耿直忠厚的漁郎,名叫常春,因老母患下梗食病,根據醫生囑咐,需要魚身上長的寄生蟲——魚虱子,只有這個藥方才能治好此病。于是,他起早貪黑,已經捕打了七七四十九天,都撲了空。白龍公主聽后,為常春孝順老母的行為感動,就對他說自己因隨父捕魚,不幸舟沉人亡,只剩下她伶仃一人。常春十分同情她的遭遇,忙上船生火做飯招待她。白龍公主站在船頭,順手提起漁網輕盈地撒在河中,片刻收網,網中的魚多得她一個人拉不起,常春忙上前相助,提起一看,每條活蹦亂跳的魚身上都長著魚虱子。兩個忙捉下魚虱子,遵照醫生的囑咐,將魚虱焙干成粉,給生命垂危的老母服用。三天之后,老母的病全好了。
母子倆非常感謝漁姑相助。白龍公主羞澀地對他們說:“我無家可歸,愿伴常春終生在河里捕魚。”常春已是二十多歲的人了,由于生活貧苦,無錢娶妻。老母一聽這話,歡喜得不得了。于是老母忙著為他們當天完婚。從此母子三個,生活過得十分美滿。
好日子剛開始不久,不幸的事情就降臨了。這天午時三刻,常春駕著小舟,三人正在廟峽捕魚,突然狂風大作,烏云滾滾,電閃雷鳴,頃刻間,暴雨傾盆。原來龍王令其龍宮的蝦兵蟹將帶著旨意,前來捉拿白龍公主歸海。白龍公主深知大禍臨頭,但又舍不得離開常春,便向常春訴說了真情,兩人抱頭痛哭,老母驚得不知所措。這時蝦兵蟹將的吼聲逼進,白龍公主為了不連累常春母子,當即變還原身,飛騰而起,竄進高山洞中,寧死不回龍宮。蝦兵蟹將見白龍公主執意不歸,只好回稟龍王去了。東海龍王氣得吹胡瞪眼,傳令將白龍公主貶在廟峽深谷中,永世不準出洞。傳說洞中飛出的瀑布就是白龍公主的眼淚。每逢暴雨時節,飛瀑掠江而過,就是白龍公主趕過江去與漁郎常春相會。
上一篇:描寫《平岡積雪》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張桓侯廟》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