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陳霸先
陳朝開國皇帝陳霸先出身寒微,這要在門閥勢族占絕對優勢的南北朝時代站穩腳跟是非常困難的。為了抬高自己的身價,陳霸先常向人炫耀自己是東漢太丘長陳寔的后代。據史書記載,陳寔玄孫陳準在晉朝當過太尉這樣的高官。陳準的孫子陳達在晉朝懷帝永嘉年間為太子洗馬,后來又出任長城縣 (今浙江長興) 縣令。陳達喜愛此地山清水秀,風景宜人,便將全家遷居于此。陳達曾私下里對親信說:“此地山川秀麗,必然會出現統治天下的人。二百年后我的子孫或許可以應此天運。”這種在今天看來是荒誕不經的說法,卻被陳霸先用來作為能夠取代梁朝天下的重要佐證。
初露頭角
陳霸先字興國,小字法生。生于天監二年(503),少年時就意氣雄杰,風流倜儻,胸懷大志,長于謀略,不喜歡從事任何生產勞動。為了實現救世濟貧的志向,陳霸先讀過大量的史書和兵書,至于緯侯、孤虛、遁甲之術也多有涉獵。他身材高大魁梧,練就一身好武藝,再加處事明達果斷,故深為當時人所推服。
陳霸先初登仕途,不過是鄉中里司小官,后來到了梁都建康做油庫吏,因其識文斷字,不久遷為新喻侯蕭映傳教。陳霸先忠于職守,深受蕭映賞識。梁大同年間,蕭映被朝廷任命為吳興太守,即指名帶陳霸先赴任、僚佐皆不以為然。蕭映認真地對他們說:“霸先此人不可小視,他將來必定有我們大家不可企及的遠大前程。”后來蕭映轉任廣州刺史,又舉薦陳霸先為中直兵參軍,監理宋隆郡,并令招兵買馬,所部達千人。不久陳霸先又因討平安化二縣之功升任西江督護、高要太守。
大同八年(524),交州刺史蕭諮因侍部屬與百姓暴虐刻剝,頗失眾心。當地豪族李賁趁機連結幾州豪杰起兵造反。朝廷命高州刺史孫冏、新州刺史盧子雄領兵平叛,孫冏與盧子雄率部行至合浦,士兵因染瘟疫而死者十有六七,所余部眾全部潰散逃回。孫冏、盧子雄二人被朝廷賜死。孫冏的兒子、侄子和盧子雄的弟弟盧子略慫恿主帥杜天合與杜僧明共同起兵,逼迫南江督護沈,大舉進攻廣州。廣州刺史蕭映急忙召陳霸先平亂。陳霸先率三千精兵迅速趕到廣州城下,經過幾次激戰,殺死杜天合,生俘杜僧明。霸先見僧明驍勇過人,義而釋之。僧明感其德,由此成為陳霸先手下一員驍將。捷報傳至朝廷,梁武帝蕭衍非常高興,下詔授陳霸先為直閣將軍,封新安子、邑三百戶,并遣畫工描給霸先容貌以隨時觀看。
第二年春天,南方有李賁自稱越帝、起兵造反。朝廷詔令陳霸先為交州司馬、領武平太守, 與交州刺史楊共同征伐叛逆。 陳霸先領旨即廣招勇兵悍卒, 整修冶煉軍用器械。楊見霸先如此主動, 非常高興, 說: “能克賊平亂非陳興國莫屬了!”交州兵馬行軍幾日與定州兵馬會師于西江。定州刺史蕭勃認為軍士害怕遠征,恐怕征伐不勝,故以種種理由勸楊留在西江。楊召集諸將問計, 陳霸先抗聲說道:“交阯叛亂,罪在宗室(指蕭勃)。現在蕭勃仍不顧大計,只想茍安目前,這怎么可以呢?將軍您既然奉旨討逆,就應當置生死于度外,盡全力剿滅亂賊才對。如果將軍因畏懼宗室輕于國憲而逗留不進,必然是長敵人威風滅我軍士氣,恐怕不久朝廷就要向您問罪了。”楊聽了此話,決計征戰,命陳霸先為先鋒,領兵鼓行而進。大同十一年(545)六月,大軍抵達交州,李賁以三萬人馬于蘇歷江口立城柵相拒。陳霸先一馬當先,沖鋒陷陣,連連獲勝。李賁畏懼逃至嘉寧縣屈獠地區。此地崇山峻嶺,形勢險要,眾軍搜捕不得,只好駐守周圍。
次年秋天,李賁率三萬人馬由屈獠出屯典澈湖,大造船艦,充塞湖中,征討諸軍望其陣勢,全部心懷怯意,駐守湖口而不敢進逼。陳霸先對諸將說:“我軍來此已經一年有余,將士疲勞,斗志明顯下降,繼續相持下去,恐怕不是良策。況且我們孤軍作戰,既已入人心腹,如果一戰不勝,難道還能活著回去嗎?現在李賁已竄奔多次,人心不穩,再加上夷、獠乃是烏合之眾,容易對付,所以我們只要同心協力誓死攻取,就一定能夠獲勝。倘若一味無故停留,機會就要失去了!”諸將聞言,全都面面相覷,誰也沒有答話。這天夜里江水暴漲,水位上升七丈,洶涌澎湃,奔流迅激,注入湖中。陳霸先部勒本部兵馬,順流先進,眾將亦鼓噪向前。李賁叛軍措手不及,死傷無數,不得已竄入屈獠地區。至太清二年(548)三月,李賁勢窮力竭,被獠人斬殺送至交州。陳霸先將李賁頭顱傳送建康,梁武帝授霸先振遠將軍西江督護、高要太守,督七郡諸軍事。由是陳霸先威震南方,聞名京師。
北討侯景
太清二年 (548)冬天,侯景亂起,陳霸先整裝準備率兵北上勒王。這時,有人告訴霸先,廣州刺史元景仲因嫉妒霸先才干,打算謀殺他。陳霸先聞聽此事,即召成州刺史王懷明,行臺選郎殷外臣等密議對策。太清三年(549)七月,陳霸先集數州義兵于南海,馳檄遠近聲討景仲。景仲走投無路,自縊身亡。陳霸先便把蕭勃請來當了廣州刺史。這年十一月,陳霸先又與始興豪族共謀討侯義舉,當地豪強侯安都、張偲等率眾千余人來歸附。蕭勃聽說陳霸先要起兵征討侯景,急派鐘休悅來對霸先說:“侯景是當今驍勇,天下無敵。先前各路援兵十萬,士馬精壯強盛,然而都無人敢當其鋒。將軍以此區區之眾,能有什么作為呢?依我愚見,將軍不如暫住始興,遙張聲勢,保住此地,將來必定大有好處。”陳霸先淚流滿面,對鐘休悅說:“我本是一介武夫,蒙朝廷厚愛達到這樣高位,怎敢不思報答呢?現在京都淪陷,主上蒙塵,君辱臣死,誰又能愛惜自己的性命? 我已決計成行,請君復報刺史。”為表征討決心,陳霸先當著休悅的面,遣使由小道赴江陵聯絡。蕭勃見陳霸先決心已定,便派心腹譚世遠為曲江縣令,與盤踞在南康的蔡路養勾通,企圖共同遏制義軍。
大寶元年 (550)正月,陳霸先兵發始興,至大庾嶺,蔡路養率二萬人駐扎南野,依山傍水筑起四座城壘截擊霸先。蔡路養有一妻侄蕭摩訶,年僅13歲,單騎出戰,無人敢當其鋒。霸先部將杜僧明恃勇出陳與蕭摩訶交戰,不料被他一槊戳中馬眼,那戰馬受驚仰起,將僧明摔落地上。陳霸先見狀急忙出戰,殺退蕭摩訶,救起杜僧明。杜僧明受此一挫,不由熱血沸騰,堅決要求再次出戰。陳霸先非常高興,當即賜酒壯行,并將自己坐騎讓給杜僧明使用。僧明上馬復戰,陳霸先麾兵跟上,路養大敗,單身落荒而逃。蕭摩訶投降,陳霸先盡收南康屬地。湘東王蕭繹聞報捷音,承制授陳霸先明威將軍、交州刺史、封南野縣伯。
高州刺史李遷仕,準備襲擊南康,恐兵力不足,便召高涼太守馮寶前去商量。馮寶妻子冼氏是當地少數民族部落酋長之女,多謀略,善用兵,深受各部擁戴。這時冼氏聽說李遷仕召馮寶商議,便猜出是想拉馮寶一起發兵,便勸馮寶不去。馮寶政事大多出于冼氏,現在見冼氏勸阻,也就托病不去。過了幾天,李遷仕果然起兵,派杜平虜率兵襲擊南康。陳霸先聞報遣部將周文育迎擊。冼氏獲知消息后對馮寶說:“平虜是李遷仕手下驍將,正與官軍相拒,不能馬上回來,李遷仕一人在州,無能為力,你可派人去見他,卑辭厚禮,就說病未痊愈,不能前去,特地派拙婦參見。他見禮一定會心喜無備,那時我率千余人擔著雜物,以送物輸糧為名,便可賺開城門,取李遷仕就易如反掌了。”馮寶按計行事,冼氏整裝隨發,行至高州城下,李遷仕果然沒有防備,大開城門迎冼氏進入。冼氏入城后一聲暗號,隨從皆從擔中取出甲仗,攻打州署。遷仕聞變倉皇失色,跳墻而出逃往寧都。與此同時。周文育也已擊敗平虜。杜平虜逃回高州城下,見城上有一位英姿颯爽的女將軍,知道情況有變,遂繞城落荒而逃。周文育追殺至城下,冼氏開城門出迎,對文育說明情由,文育大喜,乃引冼氏見陳霸先于贛石。霸先對冼氏以禮相待,厚加慰勞,并賜以金銀玉帛,冼氏不受,辭歸高涼,對丈夫馮寶說:“陳都督不是尋常之人,所作所為很得人心,將來必定能成就宏偉大業,你應好好的資助他才對。”馮寶即撥送糧械與陳霸先。得到馮寶的幫助,陳軍士氣更加高漲,第二年便將李遷仕擒獲斬殺。
平定李遷仕后,陳霸先自南康出發,進兵江州。途經贛石原有二十四灘,灘多大石,過往行人視為畏途。陳霸先領兵至此,那灘中淺水猛漲數丈,三百里以內巨石全部沒入水中,霸先軍得以順利到達西昌。湘東王蕭繹知陳霸先已發兵北上,即授霸先為江州刺史。大寶二年(551)八月,王僧辯奉命率軍征討侯景,駐兵湓城,正在為缺糧發愁。陳霸先這時趕來得知僧辯缺糧,立即將自己所貯軍糧五十萬石分出三十萬石送給王僧辯,解決了他的燃眉之急,由此陳霸先與王僧辯結為莫逆之交。這時侯景廢簡文帝蕭綱,立豫章王蕭棟為帝。陳霸先遣長史沈袞奉表至江陵勸蕭繹稱帝。蕭繹雖沒有接受勸進,但因此非常看重陳霸先,特授霸先都督會稽、東陽、新安、臨海、永嘉五郡諸軍事、平東將軍、東揚州刺史。
次年二月,王僧辯、陳霸先等接受蕭繹命令,東討侯景,在白茅灣登岸設壇,誓師會盟。其后東征軍連克蕪湖、姑熟、蔡洲、抵達建康城下。侯景登上石頭城觀看形勢,見霸先陣容嚴整,心中泛起一絲恐懼感,便對左右隨從說:“此軍上有紫氣,恐怕不易抵擋。”遂決計防守,用舟船貯石,沉塞淮口。又沿淮水筑城,自石頭城至青溪,樓墻相接,綿延十余里。王僧辯見此形勢,派杜崱問計于陳霸先,陳霸先說:“我們要攻下石頭城,必須搶占北岸。諸將如果不敢當其鋒,霸先愿先去立柵。”王僧辯大喜,立即表示同意。陳霸先便去石頭城西落星山,擇地筑柵,眾軍相隨共立八城,直出石頭城西北。侯景怕通往西州路斷,令侯子鑒于石頭東北果林筑造五城控制大路,又自率眾萬余人、鐵騎八百,列陣西州西隅,欲待機而進。陳霸先對眾將說: “ 《孫子兵法》上說,‘善用兵者,如常山之蛇,使首尾相應,困而無暇’。現在我軍人多,敵軍人少,應分賊兵勢,才能以強制弱。”說畢即命諸將分處置兵,大張聲勢,以便迷惑敵軍。
侯景令騎兵直沖西軍 (因江陵在建康西而名) 偏將王僧志營,僧志抵擋不住,向后退縮。陳霸先派部將徐度率弓弩手二千,從側面阻擊,迫使侯景騎兵退卻。陳霸先趁機與王琳、杜龕等將,麾動鐵騎,沖入敵軍,侯景慌忙退入柵中據守。石頭城守將盧輝略,見西軍勢盛,侯景又敗還回營,知大勢已去,便開門出降,王僧辯遂入據石頭城。陳霸先在城外與侯景相持,連拔其果林五城。侯景率軍還擊,奪回其所失城柵。陳霸先大怒,親自出陣攻殺,士卒無不感奮,爭相騰柵而入,侯景軍再次敗走。侯景仍不甘心,自率百余騎,棄槊執刀,左沖右突、不能得手,只得返回闕下,派心腹親兵取其二子出逃。
侯景平后,其部將郭元建在廣陵求降,王僧辯遣使安撫,并派陳霸先率軍受降。這時侯子鑒先渡江至廣陵,對郭元建說:“我們都是梁朝仇敵,有什么臉面去見梁主?不如投降齊朝,還可返回家鄉。”元建等因此投降齊朝。陳霸先至歐陽,齊將辛術已占據廣陵,霸先收降元建部曲三千人后,返回建康。蕭繹以陳霸先為征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南徐州刺史,進封長城縣令。不久,蕭繹即帝位于江陵,因陳霸先平侯景之功進位司空,鎮守京口,其余稱號不變。
受禪建陳
承圣三年 (554)十二月,梁元帝蕭繹死于西魏之手。陳霸先與王僧辯等商議,決定迎立晉安王蕭方智。次年二月,年僅13歲的蕭方智由尋陽來到建康,登上帝位。給陳霸先加了個征西大將軍的頭銜。
陳霸先因在平定侯景之亂時與王僧辯配合默契,故與王僧辯關系密切,后來,陳霸先之女應王僧辯之聘,待嫁與王僧辯之子王頠。這時北齊把貞陽侯蕭淵明送了回來,王僧辯又決定立蕭淵明為帝,陳霸先派使者往返數次苦爭保留蕭方智帝位,王僧辯堅決不同意。陳霸先由此開始與王僧辯發生矛盾,于是密作戰備器械。同年九月,陳霸先召部將侯安都、周文育、徐度和杜稜商議起兵。諸將表示贊同,只有杜稜面有難色,似有反對之意,陳霸先怕泄露機密,用毛巾將杜稜勒昏,置于別室監守。然后,陳霸先部分將士,分賜金帛,以侄子著作郎陳曇郎據守京口,負責留守事宜。當夜,各軍皆發,水陸并進,星夜兼程撲向建康。
出師第三天,侯安都率領水軍已經接近石頭城,陳霸先卻因擔心侯安都等人不能一心死戰而勒兵不前。侯安都非常氣憤,親自見陳霸先責問說: “今日舉事已成騎虎之勢,處于這種生死關頭,您在后面觀望什么呢? 如果大事不成,我們都會被殺頭,難道您還期望有兩全之策嗎?”陳霸先見侯安都態度如此堅決,不覺喜上眉梢,當即下令全軍急速前進。侯安都率軍至石頭城北,隨即棄船登岸,攻入城內,直達王僧辯臥室; 陳霸先這時也用計賺開南面城門進入城內。當時王僧辯正在處理政務,外面報告發生變故,忙從廳內馳出,與子王頠同至門外,隨從約數十人,與侯安都展開激戰。不一會陳霸先率軍趕到,王僧辯寡不敵眾,奪路逃竄,登上城南門樓,陳霸先令將士聚柴放火,王僧辯被迫下樓就擒。陳霸先害怕夜長夢多,當晚即將王僧辯父子絞殺獄中。
蕭淵明聽說王僧辯被殺,自知帝位難居,主動遜國回邸。十月,陳霸先扶持蕭方智復位,改元紹秦。以蕭淵明為司徒,封建安郡公; 陳霸先仍官司空,加尚書令,都督中外諸軍事,兼揚徐二州刺史。
這時,由王僧辯一手提拔起來的吳興刺史杜龕見王僧辯被殺,立即起兵反抗,義興太守韋載和王僧辯之弟、吳郡太守王僧智也以本郡響應,據城抗拒陳霸先。陳霸先派部將周文育進攻義興,義興所屬縣中多有陳霸先過去的士兵,他們善用弓箭,遠近聞名。韋載令搜捕幾十人,用長鎖互相連結,派親兵一旁監視,令射擊文育軍隊。并警告說: “射十次有兩次不中者死!”弓弩手不得已,幾乎箭不虛發,每箭必射殺一人。周文育進攻不利,只好率軍退卻,韋載便在城外據水立柵,兩下相持,不覺幾十天過去。陳霸先得悉周文育出師受挫,心中焦躁,即令侯安都與杜稜防衛建康,自己親率大軍前往接應。
陳霸先軍至義興,兩日即拔去韋載水柵。然后,陳霸先派韋載族弟韋翙,帶書信入城給韋載,招他投降。韋載因勢窮力拙,無法堅持,于是同韋翙出城投降。霸先對韋載好言安撫,引置左右,謀議軍國大事,留韋翙監守郡事,以周文育兵攻吳興杜龕,以寧遠將軍裴忌赴吳郡討王僧智,霸先自己則因建康告急,卷甲返回京師。
原來譙、秦二州刺史徐嗣徽,有一從弟名叫徐嗣先,乃是王僧辯的外甥。僧辯被殺后,徐嗣先逃至徐嗣徽處,慫恿嗣徽舉州降齊。及至陳霸先東討韋載時,徐嗣徽密結南豫州刺史任約,舉兵響應杜龕、韋載。北齊也以兵馬糧草相助。徐嗣徽見京師空虛,即率精兵五千直奔建康,攻克石頭城。臺城守將侯安都閉門藏旗,傳令將士說:“登城窺賊者斬!”徐嗣徽不明底細,不敢進逼。當晚,安都令軍士連夜備戰,將城防加固。次日天明,徐嗣徽又來進攻臺城,安都率三百甲士開東西城門出戰,嗣徽抵擋不住,奔還石頭城,不敢再近臺城。
陳霸先回師建康后,即擬攻取石頭城。尚未出戰,又聞齊已遣安州刺史翟子崇、楚州刺史劉士榮、淮州刺史柳達摩率兵萬人來援徐嗣徽,并于湖墅運糧三萬石,馬千匹入石頭。霸先憂心忡忡,問計于韋載,韋載說: “如果齊軍分兵先據三吳之路,略地東境,則大事去矣。現在應速至淮南沿侯景舊壘筑城,保護東方糧道,然后分兵斷絕敵人運輸道路,使他們進無糧草器械,如此不過十天,齊將腦袋就可送來了。”霸先點頭稱是,又派仁威將軍周鐵虎斷其運輸,擒獲齊北徐州刺史張領州,械送建康,再使韋載至淮南筑起城壘,遣杜稜駐守。齊軍亦在倉門、水南設柵據守,過了幾天,徐嗣徽被陳霸先親率精兵打敗,留下柳達摩等人守石頭城,自己去采石迎接齊軍。
這年十二月,陳霸先遣侯安都率水軍攻打秦郡,破徐嗣徽柵欄,俘獲數百人。陳霸先也在治城架起浮橋,渡河攻齊倉門水南二柵。齊兵大敗,溺死者千數,號哭聲震動天地。這時,徐嗣徽與任約引齊水陸兵馬萬余人還據石頭,霸先派兵赴江寧,據住險要地勢。嗣徽等不敢再進,駐于江寧浦口,被陳霸先派侯安都率水軍襲破,嗣徽等逃走,只剩下柳達摩,孤軍守石頭城。霸先召集水陸各軍,四面圍攻石頭,城中無水,一升水竟可換絹一匹。達摩無計可施,遣使請和,要求霸先送子為質。霸先召諸將會議,都認為建康虛弱,糧運不繼,應該允許求和。霸先只得答應,說: “現在在座諸位都主張與齊和議。如果違背眾議,大家會說我愛惜曇朗而不恤國家,所以我決計將曇朗棄于寇庭,然齊人無信,必然以我微弱,背盟相侵。倘若齊寇再來,諸君務必為我力斗!”說完即令從子曇朗與永嘉王蕭莊,出質齊營,與達摩會盟城外。盟后達摩引兵自去,徐嗣徽、任約皆隨之入齊。
再說寧遠將軍裴忌奉陳霸先之命,去吳郡討伐王僧智,趕到城下正值黑夜。裴忌令將士鼓噪攻城,王僧智由睡夢中驚醒,疑是大軍到來,忙起身從后門逃出,乘小船投奔吳興杜龕。這時,周文育正與霸先侄子陳茜合攻杜龕,文育暗中交結杜龕部將杜泰,讓他作為內應,慫恿杜龕出城。一天,杜龕與杜泰出城與文育交戰,杜泰故意按兵不動,杜龕戰敗回城,杜泰借機勸杜龕投降,龕有勇而無謀,答應出降。回去告知妻子王氏,王氐說:“陳霸先殺我父親,如此深仇大恨,怎么可以求和!”即取自己私房所存金銀手飾、布帛,悉數賞與軍士,令與文育決一死戰。杜龕軍士得了賞賜,無不奮力死戰,竟將文育軍殺退十里。杜龕平常即好飲酒,此次得了勝仗,開懷大飲,醉得不醒人事。杜泰趁機開城門迎文育軍入城。王氏急呼杜龕,杜龕不醒。王氏無奈,自剪頭發,扮做尼姑,混出城外逃命去了。文育軍士搜至府中,杜龕仍醉臥床上,即令軍士把他背出,至項王寺前一刀斬殺。王僧智見吳興已經無法存身,趁亂與弟王僧愔由后門出逃投奔了北齊。
此后,陳霸先又相繼討滅了東揚州刺史張彪、江寧令陳嗣和黃門侍郎曹郎等反叛勢力。至此,石頭、采石以南,已全部平定。不料北線的戰火又點燃了起來。
太平元年 (556) 三月,北齊派蕭軌為征南大都督,與徐嗣徽、任約合兵十萬入寇,由柵口直向梁山。遭到陳霸先帳內蕩主黃叢的阻擊,齊軍戰敗,退保蕪湖。霸先又遣定州刺史沈泰等前往梁山協助侯安都守城御敵,不久,霸先也親往梁山巡視。齊軍心怯,不敢進逼,安都卻趁此機會率騎兵襲擊齊行臺司司馬恭,獲得大勝,俘虜以萬計。齊軍由此氣餒,當下致書霸先,說是奉齊主命來召建安公蕭淵明,并非與南朝爭勝。陳霸先接書,答應送淵明回齊,卻不料此時淵明背上生疽,病不能行,幾天即死。齊軍待淵明不出,不好言退,索性鼓軍再戰,其兵發自蕪湖,經丹陽至秣陵故治。
陳霸先令周文育屯守方山,徐度屯守馬牧,杜稜屯守大航南邊,共同抵御齊軍。為嚴肅軍令,陳霸先率宗室王侯及朝臣將帥,于大司馬門外白獸闕下刑牲告天,責齊人背約,語言慷慨,涕泗交流,同盟者皆不能仰視,臺下將士觀此無不感奮,摩拳擦掌,要與齊決一死戰。
過了兩天,齊軍于秣陵跨淮筑橋,進兵方山,將侯安都、周文育等軍逼回建康。然后齊軍又自方山進至倪塘,游騎達于臺城之下,建康此時內外戒嚴,陳霸先親自督禁兵出屯長樂寺,與周文育兵合于一處,與齊軍對壘列陣。霸先正欲擂鼓助戰,忽值西風大起,直吹梁營,霸先乃停止擂鼓。周文育人問其故,霸先說:“兵法有言,兵不逆風。”文育又氣又急,說道: “事已至此,怎能依古法行事!” 當即抽槊披掛上馬,直沖敵營,眾將士隨之殺出。風向此時稍轉,文育軍俘斬齊兵數百人。那邊侯安都亦與徐嗣徽戰于耕壇 (天子親耕藉田時祭先農場所) 之南。安都只率十二鐵騎,左沖右突,無人敢擋,竟沖入敵陣,活捉齊儀同三司乞伏無勞。徐嗣徽大驚,急斂兵遁回大營。陳霸先又撥三千精兵,讓沈泰帶領渡江,至瓜步偷襲齊行臺趙彥深,獲船艦百余艘,米一萬斛。
轉眼進入六月,齊軍由鐘山轉至幕府山,又轉至玄武湖西北,打算占據北郊壇,霸先亦麾軍移駐北郊壇北,與齊人相持。適逢連日大雨,平地水深丈余,齊軍日夜坐于泥淖之中,手足皆爛。而梁軍居于高地,又經常調換,所以無虞,只是因四方壅隔,糧運不繼,發生了糧荒,將士們面有菜色。正好陳茜運來三千斛米,一千只鴨。霸先即令炊米煮鴨,用荷葉裹飯,夾入鴨肉數塊,分發軍士。大眾飽餐一頓,即于次日黎明,由霸先親自率領出幕府山進擊齊軍。侯安都為軍先鋒,對部將蕭摩訶說:“早就聽說你驍勇有名,然千聞不如一見。” 摩訶答道: “今天讓你見一見就是了。” 戰斗中安都因戰馬受傷,墜落在地,齊人正要圍住捉拿。這時蕭摩訶一聲大呼,單騎直沖過來,把齊軍殺退,救出了安都。陳霸先令部將吳明徹、沈泰等率軍首尾共舉,縱兵大戰,安都引兵出敵后,大敗敵軍,斬獲數千人,生擒徐嗣徽及弟嗣宗,當即斬首示眾,齊軍蹂踐溺死者不計其數,江乘、攝山、鐘山等地梁軍也相繼報捷。這一仗共活捉齊大都督蕭軌等將帥四十六人。只有任約、王僧愔逃回齊境。
陳霸先率軍凱旋還師,將齊帥蕭軌等盡行斬首,又將戰俘分賞將士,將士即拿他們換酒,一人才能換一醉。當時有童謠說: “虜萬夫,入五湖,城南酒家使虜奴。” 陳霸先獲此勝仗,威振京師,被任為中書監、司徒,揚州刺史,進爵為長城公。不久,又進位丞相、錄尚書事、鎮衛大將軍,改刺史為牧,封義興郡公。陳霸先躊躇滿志,大權在握,自然生起帝制自為的念頭,于是,開始緊鑼密鼓地準備起來。
太平二年 (557) 八月,進位太傅,加黃鉞,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并給羽葆鼓吹一部;
九月,進位相國,總百揆,封十郡為陳公,備九錫之禮,加璽紱、遠游冠、綠綟綬,位在諸侯之上;
十月,進爵為王,以會稽、晉陵、豫章等十個郡,益封陳國,并前為二十郡。
就在這個月,梁敬帝蕭方智被迫“禪讓”,陳霸先即位稱帝,改元永定,宣布了又一個新王朝——陳朝的誕生。
死于憂患
陳霸先雖然當了皇帝,卻并沒有過上一天舒心安穩的日子。
曾經當過梁湘州刺史的王琳一向不大聽話。陳霸先曾以司空征辟,王琳卻不僅不受征調,反而大造船艦,準備進攻陳霸先。霸先命周文育、侯安都率舟師至武昌,進擊王琳。征討王琳大軍開拔不久,陳霸先便在建康受禪稱帝。安都聽說后毫無喜色,反仰天嘆息說: “我師此行必敗!”左右問是什么原因,安都說:“我們以王琳不應朝廷詔命而征討,如今師出無名了!”當時侯、周兩將互不統屬,部眾亦彼此交爭,互不服氣。大軍至郢州,王琳部將潘純陀在城中用強弓硬箭,遙射城外。安都前隊多被射傷,安都大怒,督軍圍攻,數日不下。此時王琳已屯弇口,安都乃棄郢州,移兵趨沌口,與文育兵會合,據守西岸,王琳據守東岸。兩下相持數日,王琳獲勝,竟將安都、文育等將領悉數擒獲。
王琳把安都、文育等人用一條長鏈鎖住,置于后艙,令親信宦官王子晉看守,自己領兵駐于湓城白水浦。安都、文育甜言蜜語,許以重賂收賣王子晉。子晉為利所誘假裝用小船垂釣,靠近后舵,將安都等三人移入小船,連夜載渡上岸,從荒野草叢中偷偷逃回陳軍駐地。陳霸先得知安都軍敗,非常驚慌,后見安都等逃回建康請罪,不禁轉憂為喜,當即下詔赦免敗軍之罪,各還其官如故。
永定二年 (558) 正月,王琳兵據湓城,有眾十萬。為東進建康,特授北江州刺史魯悉達為鎮北將軍。悉達樂得兩邊接受,其實遷延觀望,皆不應征。王琳欲引兵東下,卻被悉達截住中流,琳派人誘說,悉達始終不從。王琳無計可施,只得派記室宗虩求援于齊,且請以梁元帝蕭繹的孫子永嘉王蕭莊主梁。齊從其請,發兵送蕭莊于江南,繼承梁祀,冊拜王琳為梁丞相、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王琳奉莊即位稱帝,改元天啟。
陳霸先命司空侯瑱,領軍將軍徐度、率舟師為前軍討伐王琳。這次出師時侯安都等人尚未回建康,陳霸先親自至石頭城送侯瑱出征。這時,江州刺史周迪打了一個勝仗,捉住王琳戰將李孝欽、余孝頃等,霸先見是個好機會,便派史部尚書謝哲去勸王琳歸順,王琳大約因為戰事不利,周文育、侯安都等人又都逃走,便答應西還湘州。八月,謝哲還報,霸先即令眾軍還師。
剛過一個月,因為余孝頃之弟孝勱及子公飏仍頑抗不降,陳霸先又命周文育統帥將士,前往討伐。豫章內史熊曇朗也引兵來會,眾至萬人。永定三年 (559) 五月,周文育率大軍入象牙江,屯于金口。余公飏企圖以詐降來捉文育,被文育識破,當即令左右把他拿下,送往建康,然后進駐三陂。王琳派曹慶率兵兩千來救余孝勱。曹慶令部將常眾愛與文育相拒,自領將士攻打周迪與吳明徹,周迪等戰敗,文育聞報退屯金口。
熊曇朗見周文育軍事失利,便想謀害文育,響應眾愛。文育監軍孫白象探悉曇朗。文育卻認為: “如殺曇朗,必至人人驚慌,以致敗亡。不如推誠相待,用心撫慰。”這時有周迪書信到來,請求派兵援助,文育便帶著書信去找曇朗商議。曇朗將文育讓之上座,敘談一會,即招帳內伏兵將文育殺害于座上。曇朗吞并了文育的部眾后,又去襲擊寧州刺史周敷,后被周敷所敗。曇朗單騎逃奔巴山,不久被村民所殺。
陳霸先在文育被害之前,又派了侯安都率兵去接應。安都半途得知文育已死,即引師退還,恰好遇上王琳部將周靈、周協,略一交手,便將他們捉住。這時孝勱弟孝猷率所部四千家也來歸降,安都又乘勝進軍至左里,擊敗了曹慶和常眾愛,活捉王琳從弟王襲、 主帥羊等三十余人, 眾愛逃入盧山, 不久也被當地百姓所殺。 同年六月, 安都凱旋回朝。然而,不斷的憂患和戰爭,已經搞得陳霸先精疲力盡,就在這個月,他病倒了,不到半月,便病逝于璿璣殿,時年57歲。是年八月,葬于萬安陵,謚號武皇帝,廟號高祖。
陳霸先自起兵始興,戎馬倥傯,不得稍息。建陳之后,常以儉素自律,飯菜不過幾種,飲食只用瓦器,后宮亦無金翠之飾及女樂之設,作為恭儉天子,霸先亦可謂當之無愧矣! 然而在位不足二十月,便幾次大興佛事,一次舍身,一次舍乘輿法物,如此佞佛,與梁武帝蕭衍可謂不相上下! 由此看來,縱使天假其年,陳朝恐亦無強盛之望。
上一篇:武帝蕭衍
下一篇:武悼天王冉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