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備不足失郢都
吳楚雞父之戰后,楚平王荒淫無道,致使楚國統治集團內部互相傾軋加劇,先后逼迫伍員、伯嚭奔吳。公元前516年,楚昭王即位,政治更加腐朽,大權完全落在昏庸貪賤的令尹子常手中。
吳公子光于公元前515年刺殺吳王僚,自立為吳王闔閭后,為爭奪江淮霸權,早就打算伐楚,他獎勵農商,修明法制,整軍練兵,增修城池,并重用從楚國逃奔來吳的伍員、伯嚭以及由伍員舉薦的大軍事家孫武,上下戮力同心,進行伐楚的準備。
公元前506年,蔡昭侯因向晉求助不成,歸途中伐沈,招致楚軍來攻,向吳國求救。吳國闔閭聽取了伍員、孫武的建議。一面以孫武為將,伍員、伯嚭為副將,公子山(闔閭之子)為先鋒,盡起三軍之眾,會合唐、蔡軍伐楚。
楚令尹子常在圍蔡中聽說吳國發兵救蔡,立即撤圍回國。疾趨三隘口,并聽取左司馬沈尹戍的建議,自己率主力在漢水兩岸暫取守勢,讓沈尹戍率部趕往淮汭(今安徽省霍邱縣附近),焚毀吳軍船只后阻塞大隧(今河南省信陽市與湖北省交界處的武陽關)、直轅(今黃峴關)、冥厄(今平靖關)三隘口,然后楚軍主力渡過漢水,與沈尹戍部南北夾擊吳軍。
楚軍主力在漢水兩岸等待與沈尹戍部夾擊吳軍,忽然聽說柏舉(今湖北省孝感縣北)山區也有吳軍侵入。楚將武城黑向子常建議:“如果等待沈尹戍部夾擊,則戰功將為沈尹戍所獨得,不如先用漢水之軍東進,擊破南路吳軍,再進而與沈尹戍部夾擊吳北路軍,這樣令尹之功自然居于沈尹戍之上。”子常采納了這個建議,改變原定計劃,命楚軍主力渡過漢水,向東發起攻擊。楚軍在小別山和大別山與吳軍三次遭遇,吳軍士氣極為高昂,三戰皆敗楚軍。子常只好率楚軍退守柏舉地區。11月19日,吳軍追至,雙方列陣對峙。吳王的弟弟夫概分析了楚軍的情況,請求去打頭陣。決心拼死一戰,破楚入郢,遂率其所屬5000人向子常的親兵發起攻擊。子常的親兵一觸即潰,楚軍整個陣形也因此而動搖。吳王闔閭乘機以全力投入決戰,大敗楚軍,楚將遠射被俘,史皇戰死,子常畏罪逃往鄭國。楚軍幾乎全部溺斃或被俘。
這時,楚左司馬沈尹戍聽說楚軍主力已敗,從三隘口回軍馳救。但因沈尹戍身先士卒,連負重傷,不能繼續指揮戰斗,該部楚軍也終于敗亡。吳軍于11月29日長驅直入郢都,楚昭王乘船渡江西逃,楚國險些滅亡。
春秋楚國郢都之失,其主要原因是楚國在戰前沒有積極做好戰事準備,為求戰功,改變原定計劃,使戰爭一開始就處于不利地位,以致遭到吳軍的戰略奇襲。失去了楚國國都郢都。
上一篇:戰后日本的通貨膨脹
下一篇:戰術僵化·血濺永樂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