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患起于肘腋
辛亥革命失敗后,孫中山一直堅持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立場,與北洋軍閥政府進行著不懈的斗爭,但結果都失敗了。而失敗最慘重的是第二次護法運動。背叛他的正是曾被孫中山譽為“可資依靠”的“革命將領”陳炯明。1920年8月29日孫中山開始了第二次護法斗爭。孫中山這次的主要目標是要進行北伐,即以武力統一全國,實現民主共和。但留守廣東的陳炯明以廣東王自居,對孫中山的北伐命令陽奉陰違,抵制孫中山的護法活動。為了保存實力,鞏固個人的權力和地盤,割據廣東,借口“保境安民”,高唱“聯省自治”并進一步地同英帝國主義和直系曹錕、吳佩孚勾結。孫中山為了鞏固后方,鞏固北伐基地,被迫親自率衛隊馳返廣州。這時陳炯明從暗中反對、破壞孫中山的革命活動發展到公開叛變革命。1922年6月15日陳炯明率葉舉、洪兆麟等發動叛亂。先囚禁了廖仲愷,接著于16日凌晨2時突然發動武裝叛亂,叛軍4000人圍攻總統府,并炮轟孫中山在觀音山住所粵秀樓。孫中山在叛軍向粵秀樓圍攻中,穿出槍彈包圍,退居永豐艦避難。孫中山一方面召集艦隊官兵,討伐叛逆,一方面電令北伐部隊迅速班師回粵,鎮壓叛亂。北伐回師后,因長期征戰,疲憊不堪,彈糧供給困難,在陳炯明和直系軍閥的前后夾擊下,遭受重大挫折,退卻到江西、湖南邊境。孫中山得知奉命回粵的北伐軍失利,認為堅持無望,決定離粵赴滬。至此,孫中山的第二次護法運動失敗。
孫中山認為此次護法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一次挫折,最使他痛心疾首的是“禍患生于肘腋,干戈起于肺腑”,自己多年培養的“革命將領”竟與軍閥勾結,反對革命。這一經驗教訓說明,不依靠真正的革命力量,不依靠革命群眾,單純地利用一個軍閥去打倒另一個軍閥,是一條慘痛失敗的道路。只有確定聯俄聯共改組中國國民黨的方針,才能引導國民黨走上新的革命道路。
上一篇:蓋倫“人體結構”的謬誤
下一篇:福祿倍爾的神秘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