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哲學文化·知行
古代哲學的一對重要范疇。“知”指知識、知覺、思想、認識、道德觀念等;“行”指行為、行動、踐履、實踐等。古人討論知行問題涉及認識論、倫理道德和統治術等許多方面,各個時期的思想家大都對知行問題提出了自己的主張。唯心主義者主張“生而知之”(孔子),“不行而知”(老子),“知先行后”(朱熹),“知行合一”(王守仁)等,都宣揚離行而知的先驗說。唯物主義者有的主張“知之不如行之”(荀子),“君子之學,未嘗離行以為知也必矣”(王夫之),“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艱,烏有不行而能知者乎”(魏源)。這些觀點都肯定知不能離行。近代知行討論有新發展。譚嗣同“貴知不貴行”,認為:“真知則無不能行矣”(《仁學》)。孫中山提出著名的“知難行易”說,認為從行到知,又從知到行以獲“真知”是艱難的歷程。“人類之行不為不久”,但長期“只能行之而不能知之”,經歷漫長歲月方能行之,且“亦有所不能知”,“足見行易知難”。(以上見《孫文學說》)將人類之行進化,分為“不知而行”,“行而后知”,“知而后行”三個階段。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盤山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舞蹈文化·磨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