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地必守: 吳分兵三路攻魏》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五月,孫權率軍入駐巢湖口,直指合肥新城,號稱十萬大軍;又派遣陸遜、諸葛謹統(tǒng)率一萬余人進入江夏、沔口,直指襄陽;將軍孫韶、張承進入淮河,直接廣陵、淮陰。六月滿寵想要率領各路大軍救援新城,殄夷將軍田豫說:“敵人傾巢而動,大舉進攻,不是為圖小利,而是打算以新城為質,引誘我軍前來。應當聽任他們攻打新城、挫傷其銳氣,不應與之爭戰(zhàn)以決勝負。城攻不下,士兵必然疲怠;待他們疲怠后再攻擊,可以大獲全勝。如果敵人看出這一計策,必不再攻城,勢必自行撤退; 如果馬上進軍,正好中了他們的奸計。”
此時,在東方的部隊正輪番休假,滿寵上表請征召中軍兵,并征召休假的將士,集中力量迎戰(zhàn)。散騎常侍廣平人劉劭商議時認為:“敵軍人數眾多,而且剛剛來到,意志專一,士氣旺盛,滿寵因守軍人少又在自己防地作戰(zhàn),即使出擊,也肯定不能制勝敵賊。他請求援軍,沒有什么過失。我認為可以先派遣步兵五千、精騎兵三千,作為先頭部隊出發(fā),揚言從數道進軍,造成震懾敵人的形勢。騎兵到達合肥,疏散隊列,多布旌旗,多擂戰(zhàn)鼓,在城下展示兵力,然后帶領部隊從敵背后出現,占其退路,扼其糧道。敵人聽說我大軍前來,騎兵截斷了后路,必定震驚而逃,不戰(zhàn)自破。”明帝采納了這一建議。
滿寵想要放棄新城防守,引敵人到壽春,明帝曹叡不同意,說:“從前漢光武帝派遣部隊占據略陽,終于攻破隗囂。先帝在東方設置合肥,在南方把守襄陽,在西方固守祁山,賊兵一來就在這三城之下被擊敗,其原因正是因為它們處于必爭之地。任憑孫權攻打新城,肯定不能攻下。命令將士們堅持守住,我將親自前往征討。到那時,孫權恐怕已經逃走。”于是派遣征蜀護軍秦朗統(tǒng)率步、騎兵二萬人援助司馬懿抵御諸葛亮,命令司馬懿:“一定要堅守壁壘,不與決戰(zhàn),挫敗敵軍鋒芒,使他們進攻不能得逞,撤退不能交戰(zhàn),停留時間長久,糧食就要耗盡,劫掠也不會有收獲,則必撤軍。待敵撤退時再去追擊,才是全勝之道。”秋季,七月,曹叡親登龍舟東征。
滿寵招募壯士焚燒東吳攻城的器械,射死孫權的侄子孫泰,而且東吳官兵多有生病。曹叡離東吳駐地數百里時,疑兵已先行到達。孫權開始認為曹叡不會親征,聽到大軍已到,于是撤走,孫韶也退兵。
陸遜派遣親信韓扁攜帶表章到孫權處,被魏巡邏的人截獲。諸葛謹聽到消息后非常害怕,寫信給陸遜說:“帝駕已歸還,敵軍俘得韓扁,會完全知道我們的虛實,而且河水已干,應當火速撤軍。”陸遜未回答,依然催促部眾種植菜、豆,和部將對棋、射戲如同平常。諸葛謹說:“陸遜足智多謀,他一定有原因。”于是親自前來會見陸遜。陸遜說:“賊軍知道帝駕已還,沒有什么再憂慮的,必得專門用力對付我。而且他們已守住關口要道,我們的兵將心懷恐懼,害怕有所行動,暫且應當自己安然以定軍心,再設計權變,然后撤出。現在即便表示撤退,賊軍必定認為我們害怕了,仍然會來施加壓力,我們勢所必敗。”于是秘密地與諸葛謹定下計謀,命令諸葛謹督領船隊,陸遜出動全部兵馬以示向襄陽城進發(fā),魏兵素來懼怕陸遜的名聲,窘急撤還趕赴襄陽城。諸葛謹便率領船隊駛出,陸遜從容地整理隊伍,故作聲勢,步行走到船上,魏軍不敢逼近。行到白圍時,假借停留打獵名義,秘密派遣將軍周峻、張梁等襲擊江夏、新市、安陸、石陽,殺死俘獲一千余人而還。
群臣以為司馬懿正在同諸葛亮相持不解,曹叡可以向西臨幸長安。曹叡說:“孫權已經退走,諸葛亮必然破膽,大軍足以制勝,我沒有憂慮了。”于是進軍到壽春,檢錄各將領的功勞,封官授爵賞賜嘉獎各有不同。
吳分三道,出兵十萬,擊魏東部,是基于蜀諸葛亮出兵分魏兵勢,可謂把握了兵機,善分敵勢。
滿寵的用兵韜略是,以守為攻,以靜制動。挫其銳氣,擊其惰歸。
劉劭的韜略是,避敵之鋒,虛張聲勢,設為疑兵,占據要害,形格勢禁,迫其就范。
曹叡的總體對策十分正確,兵家必爭之地——合肥、襄陽、祁山,寸土不讓。敵進我拒、敵退我追、以守為攻、以久對速。陸遜在不利的情況下,鎮(zhèn)靜自若,謀而后動,欲退先進,欲棄先求,虛張聲勢,聲東擊西。于退卻中襲擊敵軍,取得勝利。
上一篇:《與虎謀皮:吳主忌殺張尚》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下一篇:《爭雄圖霸,另辟蹊徑》三國謀略智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