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顏宗弼》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本名斡啜,又稱兀術、斡出、晃斡出。太祖第四子。
天輔六年(公元1122年)三月,太祖得知遼主獵于鴛鴦濼(在今河北張北縣西北安固里淖),命宗弼從都統完顏杲(太祖弟)前往擊之。宗弼出青嶺(在今沽源縣南之獨石口西南),率百騎與遼兵戰,矢盡,奪遼兵槍,獨殺八人,生擒五人。天會三年(公元1125年)十月,從副都統完顏宗望伐宋,取湯陰縣(屬今河南省),降其卒三千人。繼以三千騎逼汴城(今開封市),宋徽宗出奔;宗弼選百騎追之,不及,獲馬三千而還。
五年(公元1127年)六月,宗望死。十二月,從右副元帥完顏宗輔伐宋,徇地淄、青、濰(今山東淄博市、益都市、濰縣)。次年正月,還軍,遇敵三萬于河上,宗弼擊之,殺萬余人。七年(公元1129年)九月,兵分三路伐宋,宗弼自攻江淮,破壽春(今安徽壽縣)。繼率主力十萬自采石(在今當涂縣西北)渡江,追擊宋高宗。十一月二十七日,攻入建康。十二月十五日,占領臨安(今浙江杭州市)。繼遣精兵四千追宋高宗于明州(今鄞縣),不及而還。至此,金窮追宋高宗以滅宋之戰略,遂告失敗。
八年(公元1130年)二月,宗弼縱兵大掠,火燒臨安三日,然后引兵北還。既入平江(今江蘇蘇州市),大肆掠奪金帛子女;掠奪既盡,又縱火燒城,煙焰見于百余里,五日乃滅。及至鎮江,宋浙西制置使韓世忠屯兵焦山寺(在今丹徒縣東)以邀擊之。宗弼被阻,終不得渡江北去,乃逆流西上。世忠以輕舟挑戰,一日數接,將至黃天蕩(在今南京市東北),宗弼窘甚。有人向宗弼建議:“老鸛河(在今鎮江市境)故道,今雖湮塞,若鑿之,可通秦淮。”宗弼從之,一日一夜,開挖三十里;渠成,急趨建康。宋統制岳飛設伏牛頭山(在今江寧縣南),夜令身著黑衣士兵百余人混入宗弼營,擾之;金兵驚恐,自相攻擊。繼而岳飛邀擊于新亭(在今江寧縣西南),大破之,宗弼不得出。太宗得報,令將托云南下接應宗弼,屯于江北岸,宗弼則屯于江南岸,而世忠以海艦泊于金山下(在今丹徒縣西北江中)。宗弼無奈,乃約與世忠語,求假道。世忠曰:“還我兩宮,復我疆土,則可相全?!睍r宗弼兵十萬,世忠兵才八千,但世忠海舟快捷,乘風使帆,往來如飛。宗弼憂之,謂左右曰:“南軍使船如使馬,奈何?”乃張榜求破海舟之策。有閩人王姓者獻策:于小舟中載土,以平板鋪之,穴船板以棹槳,待風息則出江;宋海舟無風不能動,以火箭射之,則不攻自破。宗弼從之。
四月二十五日,無風,宗弼引小舟出江,使漿,其疾如飛;而世忠船大,且每船有兵有馬,有家屬,有輜重,行動不便。宗弼命善射者以火箭射之,蓬帆著火,煙焰蔽天,人呼馬叫,死傷不可勝數。世忠敗,率殘部逃至瓜步(在今六合縣東南),宗弼遂焚建康,渡江北還。
九月,從宗輔定陜西。與宋宣撫處置使張浚戰于富平(屬今陜西省),宗弼身陷重圍,幸部將韓常(身負重傷)奮力搏戰,方得出。繼而大敗張浚軍,招降熙河(今甘肅臨洮縣)、涇原(今平涼縣)兩路。又攻宋永興軍經略使吳玠于和尚原(在今陜西寶雞市西南),路險不能進,乃退軍,宋伏兵盡起;宗弼且戰且走,將至平地,遇宋軍于山口,大敗,將士多戰死。十一年(公元1133年)十一月,復攻和尚原,克之。
天眷元年(公元1138年),左副元帥完顏昌與太師完顏宗磐密計議和,以河南之地割與宋。宗弼主戰,堅決反對議和。次年七月,宗磐謀反,伏誅。宗弼為都元帥,封越國王。宗弼察知昌與宋勾結,接受賄賂,又欲謀反,奏請誅之。八月,昌畏罪南逃,宗弼追殺之。
三年(公元1140年)正月,熙宗以宗弼領行臺尚書省事,命諸州郡軍旅之事決于帥府,民訟錢谷,行臺尚書省治之,宗弼兼總其事。五月,熙宗決定南伐,兵分四路,宗弼自率精兵十萬,自黎陽(今河南浚縣)趨汴京。九日,占領汴京。自是河南諸郡皆望風歸降。
六月初一,宗弼得悉攻順昌(今安徽阜陽縣)不利,即率眾十萬南馳。及至順昌,責諸將用兵之失,諸將答以今日之南兵,非昔日之南兵。宗弼至城下,見順昌城陋,曰:“順昌城壁如此,可以靴尖踢倒。來日府衙會食。所得婦女玉帛,悉聽自留,男子成長者皆殺之?!鼻艺奂秊槭?,激勵部眾。但受到宋將劉堅決抗擊。宗弼十萬之眾,不少乃宋之舊部,皆無斗志,只有拐子馬(精銳騎兵部隊)乃為本族之兵,但不適水土。時天氣酷熱,金兵疲憊不堪。劉锜趁中午金兵無備之際,突然發起進攻;宋軍皆殊死斗,宗弼戰敗。十日,大雨傾注,平地水深尺許,金兵無立身之處;劉锜又常派兵擾之,金兵不得安寧。宗弼無奈,乃撤軍北去。七月,又被岳飛敗于郾城(屬今河南省)。
皇統元年(公元1141年)七月,為尚書左丞相,請取江南,熙宗從之。宗弼率兵渡江淮,同時,致書宋左仆射秦檜:“汝朝夕以和請,而岳飛方為圖河北,必殺飛,始可和?!睓u遂決心殺飛。十一月,和議成,以淮水為界。史稱“紹興和議”。自是,金宋相安二十年。
七年(公元1147年)九月,為太師、領三省事。次年十月,死。謚曰忠烈。
宗弼是金朝開國功臣。滅遼之役,屢建奇功;對南宋,力主戰而滅之。他作戰勇敢,但最大弱點是輕敵,致有順昌之敗。作為一個軍事家,他少遠見卓識,一味主戰。至晚年,始知戰爭不能解決問題,乃轉而和談,臨終遣言,“堅持和好”。又,軍紀敗壞,所至之處,燒殺搶掠,大失民心,這也是一個真正軍事家根本不應有之錯誤。
上一篇:《孫臏》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下一篇:《完顏宗望》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