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革命家馬拉遇刺
讓·保爾·馬拉(Jean Paul Marat,1743—1793)生于瑞士納沙特爾州布德里城的一個新教徒家庭,1759—1765年,僑居法國,接受百科全書派的影響。1765—1775年,僑居英國,在愛丁堡大學獲醫學博士學位。后成為醫學家和物理學家;1774年發表《奴表制鎖鏈》,抨擊君主制,提出了武裝起義和革命專政的理論。他主張杜絕一切公職人員進入議會,人民有權隨時召回濫用職權的代表。1776年,他移居巴黎,加入法國革命組織共濟社。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后,他創辦《巴黎記者報》,后改為《人民之友》報,因反映了人民的愿望而被譽為“人民之友”。他發表文章,揭露宮廷的反革命陰謀和執政的君主立憲派的背叛行為,遭到逮捕,《人民之友》報被迫停刊。他曾兩次流亡倫敦,1790年,參加科爾得利俱樂部并成為領導人之一。他參與發動1792年8月10日起義。共和國建立后,他把《人民之友》報更名為《法蘭西共和國報》。同時,他被選入巴黎公社會監察委員會委員和國民公會巴黎代表,堅持反對吉倫特派的妥協政策,主張處死路易十六,實行革命專政。他參與領導1793年5月31日—6月2日起義,推翻了吉倫特派的統治,建立了雅各賓派的專政。同年7月13日,馬拉在家中被吉倫特派分子夏洛特·利黛殺害。
馬拉雖死,但他卻為人們留下許多寶貴的財富。他忠于革命,不怕犧牲。在法國大革命期間,曾先后七次被王黨、君主立憲派(即斐揚派)、保守共和派(即吉倫特派)通輯或審訊,他卻始終不渝地堅持革命,不斷發動起義,處死法國國王、建立共和國、乃至資產階級民主派政權——雅客賓專政,使法國大革命達到了頂峰,他并為它獻出了生命。人們為了紀念他,為他塑像,以他的名字命名地名。1794年,國民公會頒布法令,將他的遺體葬入先賢祠。馬拉雖死,他的業績卻永垂不朽。
上一篇:法國革命家巴貝夫被害
下一篇:波義耳與子虛烏有的“微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