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大沽失利
大沽口距天津180多里,是天津的門戶。大沽口原僅有守兵700人。1858年4月19日,直隸總督譚廷襄與直隸提督張殿元、布政使錢炘和等率兵約8000人,攜帶神機營大炮,倉促前往大沽口設防。其部署是:譚廷襄率督標各營駐防海神廟,張殿元率提標兵一部防守北岸炮臺,天津鎮總兵達年率鎮標及提標大沽協兵防守南岸各炮臺,錢炘和總辦糧臺。此外,清廷還調派刑部左待郎國瑞、護軍統領珠勒亨、副都統富勒敦泰等率京營馬步各隊及火器營、健銳營兵2000余人,攜炮30門,趕赴海口,統歸譚廷襄節制。英法等國侵略者,為了使用武力迫使清政府屈服,早就做好了準備。到5月19日,英、法、美等國艦船共約30艘駛抵大沽口外。當日傍晚,英法聯軍“斯萊尼”號、“復仇者”號等16艘艦艇和20余只舢板,載海軍陸戰隊約2000人,駛入攔江沙內,待命行動。美艦和俄艦各1艘相繼跟進,為英法聯軍助威。5月20日上午8時,英國全權專使額爾金和法國特使葛羅發出最后通牒,要求清廷允許英、法等4國公使前往天津,并限令清軍在兩小時內交出大沽炮臺,否則武力占領。當日上午10時,英法聯軍兩隊炮艇開入口內,同時轟擊南北兩岸炮臺。此時,北岸炮臺由游擊沙春元率部防守;南岸的主炮臺由總兵達年和游擊德魁率部防守,左炮臺由都司納勒和等率部防守,右炮臺由游擊陳毅等率部防守。4座炮臺的防守已增加到3000人,大炮200余門。面對英法聯軍的進攻,各臺守兵奮起還擊,擊沉敵舢板4只,斃敵近百名。大沽口外的英法聯軍旗艦“斯萊尼”號及其它主力艦只的大口徑火炮向炮臺猛烈轟擊。北炮臺的三合土頂蓋被擊毀,南炮臺炮墻被轟塌,有的火炮被炸壞。清守臺兵遭敵炮轟擊,有很多傷亡。11時,英法聯軍的兩支陸戰隊乘舢板強行登陸,向炮臺接近。清守軍沖出炮臺,與敵展開白刃格斗。而正在此時,譚廷襄、錢炘和從大沽村乘轎逃跑,致使士氣大挫。當敵陸戰隊進至炮臺附近時,后路清軍不僅沒有及時增援,反而訛傳前軍失利,以致兵勇驚潰。炮臺守兵孤軍奮戰,各炮臺相繼失守。英法聯軍陸戰隊占領南北兩岸炮臺后,又占領了東、西大沽二村。
大沽之戰,清軍數倍于敵,但僅僅接戰兩個多小時,4座炮臺便全部落入敵手。大沽炮臺的陳舊落后,固定在架上的火炮無法調整射程,難以命中目標,加上仍然采用老式的木制炮架,木架一旦著火燃燒,火炮隨之滾落地上,無法繼續射擊,這對戰斗具有直接的影響。然而,導致清軍這次失敗的根本原因則是清廷動搖不定,缺乏抗戰決心。當英法聯軍從上海北上時,咸豐皇帝一面命令在天津、大沽暗地設防,一面又令譚廷襄等“平心靜氣”地與侵略者“理論”。前線指揮者譚延襄雖然奉旨設防,但也根本沒有作戰的決心,戰前既無周密的防御計劃,戰時又不親臨前線指揮,危急時刻則帶頭逃跑。如此狀態,清軍在大沽之役中是根本不可能獲勝的。
上一篇:清代科舉重書法
下一篇:清軍虎門喋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