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應外合·舊部作內應,施瑯智取臺灣
施瑯,福建晉江人,初為明總兵鄭芝龍部下,順治三年(1646)降清。順治十六年,鄭成功收復臺灣,擢施瑯同安總兵,康熙元年(1661)遷福建水師提督,后因裁水師提督,授施瑯內大臣。二十年,李光地推薦施瑯,說他熟習海上情況,又有謀略。康熙于是又授施瑯為福建水師提督,加太子少保,命令待機進取臺灣。當時,反對武力征剿的大臣們不同意任用施瑯,但康熙帝堅信,欲除去臺灣鄭氏,非用施瑯不可,力排眾議,作出正確決策,放手使用,大力支持。施瑯于康熙二十年抵福建廈門視事,當時福建總督姚啟圣主張利用北風,提出在十、十一、十二月盡快進兵,施瑯則主張利用“輕北風”,提出:“敵船占據澎湖已很久,正全力固守,值此冬春之季,時有颶風刮起,我們的船是很難一下子過洋的。我現在一方面抓緊時間練習水師,另一方面又派遣特務通知我舊時部屬,請他們作內應。等風便時再行動,就可大獲全勝。”康熙帝考慮整船、練兵、刺探敵情等準備工作需要時間,就同意了施瑯的計劃,命他全權專辦。二十二年六月,施瑯向臺灣發起進攻,鄭克壤率其部屬劉國軒等迎降,臺灣被平定。(《清史稿·施瑯傳》)
上一篇:設謀惑敵·示敵以假·斷其后路,陳友諒棄艦逃命
下一篇:圍魏救趙·晉文公伐曹、衛以釋宋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