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倫紐斯的苦斗
1882年,年輕的瑞典化學家阿倫紐斯發表了《電解質的導電性研究》的論文,公開提出了電離學說,用嶄新的思想揭示了電解質溶液的本性。
阿倫紐斯把自己新學說思想匯報給母校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的克列維教授,期望得到母校老師們的支持和幫助,沒想到卻當頭挨了一棒,老師們認為他的頭腦發昏了,說他“純粹是胡說八道”,是把“鼻子伸進不該去的地方了”。阿倫紐斯并沒有被這些冷嘲熱諷所嚇退,繼續進行溶液導電性的研究。
1884年,阿倫紐斯在烏普薩拉大學博士學位答辯會上宣讀了博士論文。論文捅了馬蜂窩,教授們個個義憤填膺,表現得怒不可遏,認為他純粹是“空想”。巴列維教授首先發難說:“我不能想象,比如,氯化鉀怎么會在水中分解為離子。鉀在溶液中單獨存在可能嗎?任何一個小學生都知道,鉀遇水就產生強烈反應,同時形成氫氧化鉀和氫氣。可是氯呢?它的水溶液是淡綠色的,又有劇毒,而氫氧化鉀的溶液則是無色的,完全無毒?!痹跈嗤兊囊黄鷩毯椭肛熉曋?,阿倫紐斯有苦難言,有口難辯,真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了。
阿倫紐斯的這篇論文公開發表后,又遭到了更大的災難,在英、德、法、俄等國家中,一些著名的化學家,組成了一個國際化學界“聯軍”,討伐這個無名小卒。其中有赫赫大名的門捷列夫,他們攻擊電離學說是“奇談怪論”、“不值一提”,電離學一問世,就遭到學閥們的否定和攻擊,嚴重地影響了這一新學說的確立和傳播。
權威誠可敬,然而,權威并非主宰。學識淵博,并不等于無所不知,對不知的東西請勿妄論,實踐是最好的評判員。
上一篇:敗家“蛀蟲”
下一篇:阿基米得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