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羅華只因為太年青
1832年5月29日,夜色平靜。在法國巴黎的一間平房里,一個青年正在奮筆疾書:“……請原諒我不是為國而死的,我是為一些微不足道的事而死的”。“(對于我的研究)我公開請求(在我死后)雅可比或高斯,不是對這些定理的正確性,而是對其重要性發表意見,其次,我希望將來有人發現,消除所有這些混亂對他們是有益的”。
這位青年就是伽羅華。原來,他在中學老師里沙的指導下進行代數方程論研究,他引入“代換群”徹底解決了當時正困惑著許多數學家的代數方程的根式可解條件問題。他的研究開辟了代數學的一個嶄新的領域—群論,具有劃時代意義,這時,他才18歲。可是當他把自己的研究提交法國科學院法國首屈一指的數學家柯西和其它權威時,一次,又一次如石沉大海,杳無音信。權威們對這個乳臭未干的“孩子”的論文不屑一顧,而最后一次得到波松草率的評語:“不可理解”。憑著他的天才,他原可以免試進入巴黎理工大學,但由于不能滿足主考人的瑣碎的苛刻要求,伽羅瓦兩次投考都未被錄取,只得進入師范學院。
1832年,他參加了一次毫無意義的決斗!一介書生,伽羅華自料難逃死亡的命運了。“不能讓這些科學發現與我的生命一起進墳墓!”前一夜他倉促地將生平的數學研究心得扼要寫出,并附上手稿,寫了上面的信寄給最好的朋友舍瓦利葉。第二天,他在決斗中倒下了,第三天凌晨,這位絕世英才含憾死了。——這才21歲。
他的遺稿成了近代數學的奠基作,他是近代數學的真正創始人。他的英年早夭,使幾代科學家經過艱辛的研究才能解決他遺稿中發現的問題
這是多么巨大的遺憾!
也許他不夠珍惜自己的科學生命,然而,“泰斗”權威們倚老賣老,漠視乃至壓抑后進的陋習,更值得我們反省!
上一篇:伽羅華一篇論文的命運
下一篇:倍受壓榨的宋代“免行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