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信遲誤致內耗
1907年,以孫中山為首的同盟會在廣東發動欽廉防城起義(欽州、廉州現屬于廣東壯族自治區)。但在這次起義過程中卻發生了一件本不應該發生的事情:1907年4月下旬,欽州的那黎、那彭、那思三墟的農民派出代表,向欽州府吏提出減免糖稅的要求。欽州府吏對群眾的要求置若罔聞,并囚禁了群眾代表10多人,激化了當地官民之間的矛盾。為了反抗官府苛征糖捐和在災荒時抬高糧價,那黎、那彭、那思三墟的農民群眾,自發組織了一個“萬人會”,推劉思裕為首領。劉思裕派人入城救出被囚禁的群眾代表,并組織了反抗斗爭。兩廣總統派統領郭人漳和標統趙聲率兵鎮壓反抗的農民群眾。郭人漳和趙聲均已接受同盟會領導。于是,孫中山派胡毅生入營約郭人漳和趙聲借機起義,同時又派人潛入欽州勸說劉思裕組織三墟抗捐群眾與郭人漳、趙聲相配合,發動武裝起義。劉思裕表示同意,并與孫中山所派的代表鄺敬川具體議定了舉事日期。據此,孫中山即刻派人捎信給胡毅生,讓胡毅生轉告郭人漳和趙聲:劉思裕已與同盟會聯合行動,不要進攻劉思裕所領導的“萬人會。”但是,帶信人卻沒有將孫中山的這個意見及時轉告胡毅生。在未得知信息的情況下,郭人漳部于5月12日攻占那思,并猛烈炮轟那黎和那彭,擊斃了劉思裕及無數鄉民。鄺敬川等率民團被迫迎戰,戰敗后退入山中。
由于傳信人的遲誤,導致了同一陣營的力量自相殘殺,造成了一次不應有的內耗。在戰爭中,及時而準確地傳遞信息是至關重要的。無論如何重要的信息,如果不能及時傳遞,就會使這一信息失去它本身所應有價值。而且,戰爭中的情況瞬息多變,信息不能及時傳遞,就會付出不應付出的流血犧牲的高昂代價。
上一篇:倉促起兵·父子身亡
下一篇:伽利略并非是一絲不茍的實驗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