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文學理論精華·文學的繼承和創新
《通變》篇集中論證了文學繼承和創新的問題。劉勰認為:“名理有常,體必資于故實;通變無方,數必酌于新聲。故能騁無窮之路,飲不竭之源。”他發現文學在發展過程中,有比較穩定的地方,也有經常變化的因素。文學原理有穩定性,因而作品體式一定要建立在傳統基礎上;變化創新沒有固定方法,因而寫作一定要表現出新的氣派。這樣才能奔馳在沒有窮盡的創作道路上,吸取到永不枯竭的創作源泉。
他提倡文學繼承和文學創新相結合。“變則其久,通則不乏”,創新可以持久,繼承才不貧乏?!巴裰破?,參古定法”,面對今天創作動人作品,借鑒古代確定新的寫法。
劉勰主張文學要創新,但對那些在創新的招牌下出現的內容貧乏、“淺而綺”、“訛而新”的虛偽作品,卻是堅決反對的。這些以怪為新的作品是“從質及訛,彌近彌?!薄K鼈儚臉銓嵙饔诠灾嚕囊庠絹碓降×?。
《文心雕龍》的其他篇章,也貫穿著“通變”精神,并提出了有關繼承和創新的論點。如“采故實于前代,觀通變于當今”(《議對》篇),“洞曉情變,曲昭文體,然后能孚甲新意,雕畫奇辭。昭體,故意新而不亂;曉變,故辭奇而不黷”(《風骨》篇),“古來辭人,異代接武,莫不參伍以相變,因革以為功,物色盡而情有余者,曉會通也”(《物色》篇),“觀其骨鯁所樹,肌膚所附,雖取熔經意,亦自鑄偉辭”(《辨騷》篇)。這些文學理論判斷,都是與《通變》篇的基本觀點脈絡相承的。
上一篇:先秦儒學(孔孟荀)·孟子的生平與學說·政治思想
下一篇:劉學·文學理論精華·文學的鑒賞和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