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油田的發現
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由來以久,除政治、軍事外,經濟方面也不甘落后。從本世紀30年代,便對我國東北進行油氣調查。早在1930年,由滿鐵地質調查所派人在滿州城東南的扎賚諾爾一帶草原進行勘測,發現了地瀝青和油苗。1931年日本軍國主義者成立“滿州石油株式會社”,壟斷東北石油工業,準備對東北石油資源進行大規模的掠奪。1934年曾發現阜新煤礦的地下油苗,因而翌年便決定在扎賚諾爾一帶打井,同時利用當時最先進的地球物理勘探手段進行勘探。1938年又在阜新煤礦外圍打井,其中一口井于深700米處找到少量石油,這里先后鉆井30余口,最深之井竟達2000余米,僅有油氣顯示而無更多的發現。其后,又在松遼平原打井多口,但均為淺井,毫無收獲,這些井曾被后人稱之為“表皮注射”。直到1945年日本軍國主義投降時,在東北一直沒有找到油氣。
解放后,我國地質工作者在黨和政府支持下,通過多方分析、論證,確認東北平原地下應蘊藏油氣。從1956年起,不顧來自某些方面的干擾,黨中央決定在松遼平原進行大規模的油氣勘探。當時,在極端困難條件下,利用僅有的一些地球物理勘探手段,終于發現位于哈爾濱和齊齊哈爾之間的大同鎮附近地下有良好儲集油氣高點,終于在1959年經鉆探二口井均獲油流,從而奠定了松遼平原地下找油的基礎,聞名于世的特大型油田——大慶油田終于被發現。從1963年起為祖國每年貢獻大量油氣,累積原油產量達十多億噸。
回憶這段經歷,實發人深省,正是由于日本軍國主義找油選擇地點、深度的錯誤,才使大慶油田在當時未被發現。當時日本所鉆之淺井,平均井深僅800余米,如果再加深400米,則其后果便不堪設想。近年來,在大慶油田外測,有不少新的發現,吉林扶余油田和遼寧遼河油田均有較大的發展。表明當年日人判斷錯誤實令人慶幸。
上一篇:不重視國情導致特里弗德引進蒸汽機失敗
下一篇:東征西討·疲于奔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