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閩粵花·福州之旅·三山·二塔聳立
福州的白塔、烏塔,一在于山麓,一在烏山腳,兩塔東西遙遙相望,黑白相襯,互為犄角,蔚為壯觀。“榕城雙塔”成為福州一勝。
那么,這雙塔是誰蓋的呢?
相傳在一千多年前,福州是一個王國的都城,國王總希望能擴大地盤作個皇帝。有個游方道士對國王說,福州象一只龍頭,但還需在烏山和于山上各蓋一座塔,龍就有了角,有角的龍才能成就大事。國王忙命丞相招募建塔工匠。當時就有師徒倆承攬了這個工程。他們把幾百斤重的大石條,壘在塔基上,每壘一層,就用土掩埋起來,鋪出路以便壘第二層。
徒弟想采用更簡捷的建筑方法,師父不同意,徒弟就承攬了于山寶塔工程。他改用搬運方便的磚塊壘塔,只須搭個木架,就能一層層地壘上去,當師父的塔才蓋第六層時,徒弟已蓋完第六層了。第七層蓋好時,夜里狂風把徒弟蓋的塔吹歪了。師父為幫徒弟扶正塔身,放下了自己未完成的烏山塔,晝夜在磚塔內用木楔扶塔,等塔扶正時,師父耗盡了最后一點力氣。徒弟大悲,就把塔身全刷成白色,為師父掛孝。第二天,國王見全塔刷白,認為是故意打掉他當皇帝的彩頭,就下令把徒弟殺了祭塔。丞相建議:等他蓋完烏山塔再殺不遲。
徒弟心想:蓋完塔讓這樣無道的人做皇帝,老百姓都沒命了。他在塔上題了一首詩:“蓋塔七層,福州大亂。殺死昏君,朝代更換。斬草除根,永保無患。誰愿為王,當機立斷。”就連夜逃往他鄉了。
次日,國王派丞相和將軍來驗收,找不到徒弟,只在塔里看到了那首詩。國王命丞相和將軍在三天之內把白塔畫上龍鳳、佛像,并在一個月里蓋完烏塔,否則就要砍他們的頭。
將軍和丞相找來許多人蓋塔,好不容易蓋上了,但等土退完一看,塔身是歪的!眼看兩人的人頭是保不住了。兩人一商量:與其讓國王要他們的命,不如先要國王的命。第二天,兩人騙國王去看塔,在路上就把他殺了。之后,為了爭當國王,將軍和丞相又打了起來。福州百姓見這兩人不配當國王,就齊心協力把他們殺了。烏塔至今仍歪著;白塔至今仍是白色的。
自然,事實上并非如此。白塔原名“報恩定光多寶塔”,是閩王王審知為其父母薦福,于唐天祐元年(904)所建。塔有七層,高41米,塔內軸為磚砌,外層建木閣樓。據《定光多寶碑記》載,在塔開基時,發現地下有寶珠,光芒四射,故定名“定光塔”。明嘉靖十三年(1534),塔遭雷擊,閣樓被燒毀,只余磚軸。十四年后重修,把木梯架于磚軸內,磚軸涂上白灰,變成白色磚塔,俗稱白塔。白塔原為福州最高建筑,由塔內木梯可達塔頂,經各層塔門可通塔外。
烏塔正名是“崇妙保圣堅牢塔”,因塔身的石料略顯黑色,俗呼烏塔。其前身是唐朝的凈光塔,貞元十五年(799)德宗皇帝李適做壽時,福建觀察使柳晃為他祝壽祈福而建的佛塔。后倒塌。今存石塔是王審知第七子王延曦重建,雖較白塔略矮小,但其建筑之精巧、雕刻之細致多樣,皆遠勝過白塔。其第一層塔底部浮雕龍鳳紋,基座刻覆蓮瓣,每層塔壁刻諸佛像,共六十二尊,為五代時期作品。塔剎自下而上,為復缽復蓮寶蓋、相輪露盤,頂光為銅葫蘆,各檐角系鐵風鈴,整個造型古樸大方,工藝精致。烏塔是研究五代閩國建筑藝術和歷史文化的珍貴資料。
上一篇:厚厚三晉土·晉北之旅·九龍壁·九龍壁之冠
下一篇:莽莽關外山·松花江之旅·烏拉城·五城鎖鑰三省通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