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沉帝王夢·京城之旅·雍和宮·龍潛禁地
雍和宮位于北京安定門內東北側、北新橋北邊,紅墻黃瓦,是北京最大、最完整的喇嘛廟。雍和,滿語中是“和平、歡樂、美麗”的意思。明時,這里是內宮監的官房。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康熙帝將它撥給年滿十五歲的皇四子允禛。按清制,皇子長到一定年齡受封之后,要從皇宮內的阿哥所(皇子居處)遷出到北京城內新建的王公府內,名“冊封分府”。當時允禛受封的爵號為“多羅貝勒”,因此,這里被稱為“禛貝勒府”,又因為允禛在諸皇子中排行第四,所以又叫“四爺府”。按清朝的宗藩爵號,貝勒的爵位并不太高,所以禛貝勒府的規模也并不很大,與一般的民房巨宅相差無幾。直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允禛被晉封為“和碩雍親王”,禛貝勒府隨之升為“雍親王府”,才得以大規模地改建,正門、正殿、寢殿覆以綠色琉璃瓦,成為現在雍和宮的前身。康熙六十一年(1722),允禛登基為雍正帝,改名胤禛,改“雍親王府”為“雍和宮”,從此,這里成為“龍潛禁地”。雍正十三年(1735),雍正暴卒于西郊圓明園后,曾停柩于雍和宮永佑殿內,移棺之前,雍和宮改覆黃色琉璃瓦。乾隆二年(1737),雍正棺柩移葬西陵,乾隆將其父影像供奉于雍和宮內。自此,雍和宮成為清帝供祭先祖的影堂。乾隆九年(1744),經大規模整修,雍和宮又成為喇嘛黃教的上院。
雍正繼位之謎
雍正的父親康熙是清朝入關后的第二個皇帝,那時清朝的統治還很不穩定,康熙經常御駕親征,平定各地的叛亂。為防不測,康熙決定立允礽為皇太子,使國有儲君,臨危不至發生禍亂。允礽不甘于久居太子位,他結黨干政,圖謀不軌,以至發展到要弒父篡位,康熙再也無法忍受這個不肖的太子,而廢黜了他,結果直接誘發了其余諸皇子間驚心動魄的儲位斗爭。
雍正是這場斗爭中的勝利者,關于他的取勝歷來說法不一。傳說康熙本來想把皇位傳給十四皇子,而雍正卻從正大光明匾額后竊得遺詔,將“十”字改為“于”字,自己繼了皇帝位。雍正本人在繼位后所撰《大義覺迷錄》中引述了當時人們的傳說:“圣祖皇帝原傳位于十四阿哥允禵,皇上將‘十’字改為‘于’字”,這是關于雍正篡位的最早記載。《滿清十三朝宮闈秘史》中對此的描寫則更為生動:雍正少小無賴,康熙對之十分反感,他便離宮出走,游蕩江湖,結交劍客。在康熙彌留之際,他潛回宮中,偷改遺詔,“(康熙)彌留時,手書遺詔曰:‘朕十四皇子,即纘承大統。……世宗蓋偵得遺詔所在,私欲改十字為第字。遂以一人入暢春園侍疾,而盡屏諸昆季,不許入內’”。這樣,雍正改詔篡位的傳說得以廣泛流傳,以至與“太后下嫁”、“順治出家”一起,成為清初的三大疑案。根據史家考證,清代在正式的官書文件中,稱呼皇帝的某子,必須在前面加一“皇“字,為“皇某子”。這樣,康熙遺詔應為“皇位傳皇十四子”,而照傳說雍正將“十”改為“于”就成了“皇位傳皇于四子”,根本不通,且“于”、“於”在那時也不能通用。看來,“奪嫡改詔”只是對“煮豆燃豆箕”的一種附會罷了。
目前,清史研究界普遍傾向于雍正是合法嗣統,且有一種觀點認為康熙之所以下決心傳位給雍正,是因為他十分鐘愛皇孫弘歷(即后來的乾隆),要將萬世基業傳給弘歷,所以才把天下先傳給四子允禛的。由愛孫而及子,歷史上亦有先例。
粘竿處與血滴子
雍正在激烈的儲位斗爭中脫穎而出,他繼位以后,為了剪除異己,刺探情報,在內務府下設立了一個特務機關
——粘竿處。從字面上看,粘桿指的是上端涂有粘物,可以粘蟬、粘蜻蜓等小動物的竹桿,粘竿處也似乎不過是一個捕小動物逗引皇子、皇孫玩耍的服務性機構,實際上,它卻是雍正用來捕殺異己的特務衙署。正式的粘竿處設在皇宮御花園的堆秀山前,而訓練爪牙等秘密活動卻在雍和宮內。雍正改雍親王府為雍和宮,目的就在于使這座“龍潛禁地”成為他的爪牙們的一個避人耳目的活動場所。粘竿處的頭子叫“粘竿侍衛”,由有功勛的大特務擔任,其他人叫作“粘竿拜唐阿”,由一些被編入奴籍的戰俘充任。雖然這些人的地位并不高,但因為他們隨侍皇帝左右,狐假虎威,因此,一般朝中官宦都十分懼怕他們。
粘竿侍衛們使用一種非常厲害的殺人武器——“血滴子”。據清末民初燕北老人《滿清十三朝宮闈秘史》記載,血滴子“形渾圓似球,中藏快刀。刀之旁有機關,如彈簧式。俾邏者攜之行,或遇有怨仇陰圖謀害者,邏者即暗以其器罩人頭上,用機一發,其首已斷入器內,捷飛而逸。雖大庭廣眾之間,亦倉猝不及覺也”。舊時流行的小說《雍正劍俠》對此亦有詳盡描寫。現雍和宮東墻外的三十排連房,即當年用“血滴子”殺人的粘竿侍衛住處。
“金頭之謎”與呂留良文字獄案
1735年8月23日,做了十三年皇帝的雍正暴卒于西郊圓明園。
關于雍正猝死的原因,官書未加說明。民間傳說雍正乃為俠女呂四娘所殺,且當場被割去人頭。
相傳呂四娘是浙江文人呂留良之子呂葆中的女兒。雍正年間,湖南秀才曾靜不滿清廷統治,上書川陜總督岳鐘琪,以為他是岳飛的后人,而滿族是女真族的后裔,因此策動他反清復明。事發后,曾靜等人鋃鐺入獄,供出他們的思想是受浙江呂留良的影響。呂留良,號晚村,浙江崇德人,明末清初思想家,著有《呂晚村文集》、《東莊吟稿》等。順治十年中秀才,后思想大變。他在著述中強調“華夷之分,大于君臣之義”,教人站穩華夏的民族立場,而不能效忠于夷狄政權。清廷舉博學鴻詞,他誓死拒薦,竟至削發為僧。曾靜案發,雍正認為“曾靜只譏及于朕躬,而呂留良則上誣圣祖皇考之圣德,曾靜只謗訕由于誤聽流言,而呂留良則自出胸臆,造作妖妄,是呂留良之罪大惡極,有較曾靜為倍甚者也”。因此,雍正不僅將呂留良及其子呂葆中戮尸梟示,且將其家屬滿門抄斬,只有呂四娘因在安徽乳母家中,才幸免于難。呂四娘聞知全家人都慘遭殺害,悲憤不已,決心刺殺雍正,為父報仇。四娘來到少林寺,拜師學藝,終于學得超群武藝,于是來到京城。
一天夜晚,呂四娘來到雍正住處乾元宮,冒充宮女,結果受到雍正的青睞,被雍正拉入寢宮飲酒作樂。四娘趁機在雍正的酒中下了蒙汗藥,待藥力發作,四娘便拔出懷中匕首,刺中雍正的咽喉,并將他的首級割下用布包好,離宮而去。
傳說清西陵雍正墓中埋葬的是雍正的肉身和一顆金頭,這就是所謂“金頭之謎”。至于西陵所葬到底是不是金頭,還有待考古發掘的證實。
上一篇:悠悠吳越曲·蘇州之旅·常州·齊梁文彩宋明風騷
下一篇:灼灼閩粵花·韶關之旅·羅浮山·“南土蓬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