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丹砍掉了《巴爾扎克》的兩只手
羅丹(1840—1917)世界聞名的法國大雕刻家。他是繼米開朗基羅之后,在世界上影響最大的、劃時代的一代宗師。他的作品題材廣泛,構圖宏大,注意刻劃人物內心世界。從他的作品里可以看出那種徹底逼近真實和深入探索的革新精神。他的作品使得衰落了幾個世紀的歐洲雕刻藝術重新恢復振興起來。在他創作的藝術形象感召下,不少胸懷壯志的年輕人,開拓了自己的藝術道路,把雕塑引入二十世紀豐富多彩的境界。他的代表作有《青銅時代》、《思想者》、《加萊義民》、《巴爾扎克》等。
《巴爾扎克》是羅丹最有影響的杰作之一。作品是受法國文學家協會委托于1891年開始塑造的。合同規定一年半完成,而羅丹卻整整用了六年的時間。為了塑造巴爾扎克的形象,羅丹煞費苦心。原來巴爾扎克長的其貌不揚,顯然用寫實手法來為他造像是不宜的,而任何理想化的表示崇敬也無濟于事。因些羅丹決定在不掩飾巴爾扎克容顏的前提下,著力刻劃這位作家精神特質的美。羅丹說:“我試圖表現巴爾扎克過人的旺盛精力,坎坷的生活無止境的掙扎和偉大的毅力和品德。我企圖表現所有這一切。”為此他閱讀了巴爾扎克的全部作品,走訪了他的家鄉,搜集了所有的資料、照片,尋找了熟悉巴爾扎克的人。經過大量的準備工作,羅丹的想象力不斷豐實,習作草圖不斷增多,他前后設計了十七個巴爾扎克塑像,還作了七個裸體像,最后才完成1897年定型的那個粗獷的雕像。
面對著羅丹創作的這尊《巴爾扎克像》,我們仿佛親眼目睹了這位大作家充滿激情的創作情景:巴爾扎克身披寬大的睡袍,身軀微微后傾,高昴著雄獅般的頭顱,正在凝神思索,種種幻象在糾纏著他,使他忘記了周圍的一切,神游于藝術創造的瑰麗世界中。也許,他馬上就會撲向書案,抓起鵝毛筆,聽憑泉涌般的激情支配,寫新的感人的篇章。也許,他將久久的苦惱,不知道怎樣才能更精確地塑造新的生動形象。羅丹在這件作品中,大膽地吸收了繪畫因素,以新的手法,大大豐實了雕塑的語言。作品以其自由的手法,大膽的表現,整體的和諧,令人驚異不已。
在《巴爾扎克像》上,羅丹著力傳達的并不是外形的肖似,而是要著重表現巴爾扎克創作的熱情、戰斗的意志、偉大的氣魄,充滿艱辛的生活。一句話,羅丹想塑造出這位要用筆征服世界的偉大作家的活生生的靈魂。
在創作《巴爾扎克像》接近完成時,羅丹的幾個弟子紛紛跑來欣賞老師的新作。他們邊看邊議論,都夸獎老師把巴爾扎克的神態作活了。其中布爾德爾更是贊不絕口,他死死的凝視著“巴爾扎克”的一雙手,認為塑造的十分精彩,令布爾德爾嘆服。其他弟子也對這雙手特別感興趣,一致認為雕的太成功了。在幾個學生議論的時候,羅丹一直在旁邊認真聽著大家的每一言,當他聽到大家都異口同聲地夸獎這雙手的時候,羅丹的臉色開始變了,突然,他拿起一把鎯頭向巴爾扎克像沖了過去,幾下子就把巴爾扎克的那雙手給敲了下來,學生們都驚呆了,一位弟子壯著膽子問老師這是為什么?這雙手塑的不是很好嗎?羅丹嚴肅的回答說:“正因為這雙手做的最好,我才把它敲下來!我創作巴爾扎克塑像,是希望欣賞者通過作家的面部表情及全身的動態來了解他的性格,他的特點。如果一雙手就把人們的注意力都吸引了過來,這尊雕像的意義就全變了,這不符合我創作的意圖,這怎么能行!”
這件事反映了羅丹的藝術追求。在他看來,整體感高于一切,任何細節都必須服從于作品總的效果,總的意圖。假如某一細節分散了觀者的注意力,哪怕它本身多么優美動人,也要毫不留情的割舍、拋棄。
上一篇:綠茵場上的英雄淪落為流浪漢
下一篇:羅布——格里耶派小說之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