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南懷瑾先生說:唐代郭子儀的立身處世,真正做到了“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不怨天尤人的風格。郭子儀帶兵素來以寬厚著稱,對人也很忠恕。在戰場上,沉著而有謀略,而且很勇敢。朝廷需要他時,一接到命令,不顧一切,馬上行動。等到上面懷疑他,要罷免他時,也是不顧一切,馬上就回家吃老米飯。所以,屢黜屢起,國家不能沒有他。像郭子儀這樣行為,處處合于老子的“沖而用之或不盈”的大經大法。無怪其生前享有令名,死后成為歷史上富貴壽考四字俱全的絕少數名臣之一。
沒有人不喜歡得到機會發展自己,得到重用,施展才能,實現自己,建功立業,名利雙收,但是這種機會并不多得。所以,一個人的成功,光有能力不行,還要得時。如果不得時,努力也是沒有用的。如南先生所說,時代不屬于自己,也是沒辦法的事。所以,古人中有的有道之士,在不得時時,“潛居抱道,以待其時”,如諸葛亮臥居隆中,只到劉備三顧茅廬時,才得以施展聰明才華。一旦時機到來,則積極出動,大顯身手,一舉成功。如蛟龍,不飛則已,一飛沖天。所以,一個人的進退出處,如何把握,是十分重要的。
可見,對于功名,追求努力當然重要,但同樣是勉強不來,所以,審時度勢,順其自然方不失為一種明智之舉。古人主張邦有道則行,邦無道則隱,不遇時不消極,而是韜光養晦,以待其時,獨善其身;得遇時就積極而為,施展抱負,建功立業。而退與守之間,需要一種彈性和智慧的把握,需要一個人個性和修養的配合,所以,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進退自如,而不傷身。
郭子儀在皇上需要自己時,就積極行動,盡忠盡力;當不需要自己時,也很想得開,安分守己,不會有一點抱怨或是反抗,依然堅守中正中庸之道,總是懷著一顆積極樂觀的心,寬容大度,有長者的厚道之風,無論是能力,還是人品,都很得人信任,所以哪一個皇帝都感覺離不開他,他是真正的“不倒翁”,而且還能留下好名聲,這確實是難能可貴的。由此可見,他不僅是一員有勇有謀的將軍,更是一位深通人情世故,有很高的修養,善于為人處世的智者。
功名利祿,對于一個有修養,心中淡泊的人來說,可有可無,有了就做一番事業,沒有也很好,正好享受自在人生。關鍵是無論在不在位,都不要失去自我。
孟子在齊國做過一段時期的卿相后,決定離開。
同僚淳于髡問他:“重視功名,其實是為濟世安民。您身為齊國的三卿之一,上輔君王,下濟臣民,如今什么功名都沒建立,就要離開,你這做法,難道仁者的風范嗎?”
孟子回答說:“身處卑微,但卻可以拒絕服侍不肖的君主,有伯夷;五次為桀做官,五次為湯做官,力圖推行自己的仁政思想的,有伊尹;不討厭惡濁的君主,不拒絕微賤的職位的,有柳下惠。這三個人行為方式不同,但目的一致——他們都是為了仁。君子只要守住仁就可以了,何必拘泥于具體如何去做呢?”
伊尹和柳下惠,都是孟子心中的賢人,但他們一個曾為殘暴無道的夏桀做官,一個并不討厭惡濁的君主,即使如此,也并沒損他們作為賢者的名聲。而伯夷呢,寧可在首陽山下采薇自食其力,也不去侍奉無道君主,求取俸祿。他們,都是無可指責的。
這樣看來,官職爵位,有時可以棄之如破鞋。去留棄取,只以保全自己的名節為根本原則。這樣,便可做到進退自如,棄取隨心,予奪不懼,去留無憂。
一般的人,在不得意時,總有牢騷抱怨,自以為懷才不遇,對他人或社會產生不滿甚至是仇恨心理,這樣,他慢慢地就偏離了正道,心理也日益變態,即使后來得到機遇,終因心胸狹隘和心理上的變態,難以成就大事。而那些有修養的人,面對失意和不遇,他能積極樂觀包容地看問題,永遠懷著熱情和希望,也從不抱怨,不會怨天尤人,心里永遠陽光著。他自己心態好,別人也看他舒服,自然他的好運也容易到來,然后他就能抓住機會,發展自己。一個人良好的心態是修養來的,所以,修養很重要。
上一篇:南懷瑾《物來則應,過去不留》人生國學智慧全集
下一篇:南懷瑾《真正福報是清福》人生國學智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