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范仲淹》人物故事小傳
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字希文,祖先為邠州人,后徙居蘇州吳縣(治今江蘇蘇州)。幼年喪父,母改嫁朱氏,從朱姓,名說。少年立志,刻苦為學,舉進士,為廣德軍司理參軍,改任集慶軍節度推官,復姓范,更名,迎養老母。母喪去官,晏殊召置應天府學,后薦為秘閣校理。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上疏請劉太后還政,出判河中府,移任陳州。仁宗親政,擢為右司諫。江淮蝗災,奉命安撫,所至開倉賑災,禁民淫祀。又條陳救弊十事。因諫仁宗勿廢郭皇后,出知睦州,徙蘇州。疏浚太湖入海水道,解除江南洪澇。呂夷簡執政,仕進多出其門,仲淹上《百官圖》多所指謫,被誣為朋黨,貶出知州。宋夏戰起,召知永興軍,改陜西都轉運使。不久,任陜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范仲淹領軍號令彰明,愛撫士卒,誠待外族,因此敵寇不敢輕犯。與韓琦并有賢名,時稱“韓范”。慶歷三年(公元1043年),入朝為參知政事,與富弼、歐陽修等推行新政,后被政敵誣為朋黨,罷政,出知邠、鄧、杭、青等州,卒年64。死時“四方聞者、皆為嘆息”,“羌酉數百人,哭之如父。”
〔正史〕
范仲淹字希文,其先邠州人也,后徙家江南,遂為蘇州吳縣人。仲淹二歲而孤,母更適長山朱氏,從其姓,名說。既長,知其世家,乃感泣,辭母去,之①應天府,依戚同文學。晝夜不息,冬月憊甚,以水沃面。食不給,至以糜粥繼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舉進士第,為廣德軍司理參軍,迎其母歸養。改集慶軍節度推官,始還姓,更其名。
監泰州西溪鹽稅,遷大理寺丞,徙監楚州糧料院,母喪去官,晏殊知應天府,聞仲淹名,召置府學。上書請擇郡守,舉縣令,斥游惰,去冗僭②,慎選舉,撫將帥,凡萬余言。服除③,以殊薦,為秘閣校理。仲淹泛通六經,長于《易》,學者多從質問,為執經講解,無所倦。嘗推其奉④以食四方游士,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每感激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一時士大夫矯厲⑤尚風節,自仲淹倡之。
天圣七年,章獻太后將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壽。仲淹極言之,且曰:“奉親于內,自有家人禮,顧與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為后世法。”且上疏請太后還政,不報。尋通判河中府,徙陳州。太后崩,召為右司諫。
歲大蝗旱,江、淮、京東滋甚。仲淹請遣使循行,未報。乃請間曰:“宮掖中半日不食,當何如?”帝惻然,乃命仲淹安撫江、淮,所至開倉振之,且禁民淫祀,條上救敝十事。會郭皇后廢,率諫官、御史伏閤爭之,不能得。明日,將留百官揖宰相廷爭,方至待漏院⑥,有詔出知睦州。歲余,徙蘇州。州大水,民田不得耕,仲淹疏五河,導太湖注之海,募人興作,未就,尋徙明州,轉運使奏留仲淹以畢其役,許之。拜尚書禮部員外郎、天章閣待制,召還,判國子監,遷吏部員外郎,權知開封府。
時呂夷簡執政,進用者多出其門。仲淹上《百官圖》,指其次第曰:“如此為序遷,如此為不次,如此則公,如此則私。況進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币暮啿粣?。他日,論建都之事,仲淹曰:“洛陽險固,而汴為四戰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陽。當漸廣儲蓄,繕宮室。”帝問夷簡,夷簡曰:“此仲淹迂闊⑦之論也?!敝傺湍藶樗恼撘垣I,大抵譏切時政。夷簡怒訴曰:“仲淹離間陛下君臣,所引用,皆朋黨也。”仲淹對益切,由是罷知饒州。殿中侍御史韓瀆希宰相旨,請書仲淹朋黨,揭之朝堂。
仲淹既去,士大夫為論薦者不已。仁宗謂宰相張士遜曰:“向貶仲淹,為其密請建立皇太弟故也。今朋黨稱薦如此,奈何?”再下詔戒敕。
仲淹在饒州歲余,徙潤州,又徙越州。元昊反,召為天章閣待制,知永興軍,改陜西都轉運使。會夏竦為陜西經略安撫、招討使、進仲淹龍圖閣直學士以副之。夷簡再入相,帝諭仲淹使釋前憾。仲淹頓首謝曰:“臣向論蓋國家事,于夷簡無憾也。”
延州諸砦多失守,仲淹自請行,遷戶部郎中兼知延州。先是,詔分邊兵:總管領萬人,鈐轄領五千人,都監領三千人??苤劣?,則官卑者先出。仲淹曰:“將不擇人,以官為先后,取敗之道也。”于是大閱州兵,得萬八千人,分為六,各將三千人,分部教之,量賊眾寡,使更出御賊。明年正月,詔諸路人討,仲淹曰:“正月塞外大寒,我師暴露,不如俟春深入,賊馬瘦人饑,勢易制也。況邊備漸修,師出有紀,賊雖猖獗,固已懾其氣矣。鄜、延密邇靈、夏,西羌必由之地也。第按兵不動,以觀其釁,許臣稍以恩信招來之。不然,情意阻絕,臣恐偃兵無期矣。若臣策不效,當舉兵先取綏,宥,據要害,屯兵營田,為持久計,則茶山、橫山之民必挈族來歸矣。拓疆御寇、策之上也。”帝皆用其議。仲淹又請修承平、永平等砦,稍招還流亡,定堡障,通斥候,城十二砦,于是羌漢之民,相踵歸業⑧。
久之,元昊歸陷將高延德,因與仲淹約和,仲淹為書戒諭之。會任福敗于好水川,元昊答書語不遜,仲淹對來使焚之。大臣以為不當輒通書,又不當輒焚之,宋庠請斬仲淹,帝不聽。降本曹員外郎、知耀州,徙慶州,遷左司郎中,為環慶路經略安撫、緣邊招討使。
改邠州觀察使,仲淹表言:“觀察使班待制下,臣守邊數年,羌人頗親愛臣,呼臣為‘龍圖老子’,今退而與王興,朱觀為伍,第恐為賊輕矣。”辭不拜。慶之西北馬鋪砦,當后橋川口在賊腹中。仲淹欲城之,度賊必爭,密遣子純祐與蕃將趙明先據其地,引兵隨之。諸將不知所向,行至柔遠,始號令之,版筑⑨皆具,旬日而城成,即大順城是也。賊覺,以騎三萬來戰,佯北,仲淹戒勿追,已而果有伏。大順既城,而白豹、金湯皆不敢犯,環慶自此寇益少。進樞密直學士、右諫議大夫。
時已命文彥博經略涇原,帝以涇原傷夷,欲對徙仲淹,遣王懷德喻之。仲淹謝曰:“澤原地重,第恐臣不足當此路。與韓琦同經略涇原,并駐涇州,琦兼秦鳳,臣兼環慶。涇原有警,臣與韓琦合秦鳳,環慶之兵,掎角而進;若秦鳳、環慶有警,亦可率涇原之師為援。臣當與琦練兵選將,漸復橫山,以斷賊臂,不數年間,可期平定矣。愿詔龐籍兼領環慶,以成首尾之勢。秦州委文彥博,慶州用滕宗諒總之。孫沔亦可辦集。渭州,一武臣足矣?!钡鄄捎闷溲裕瑥椭藐兾髀钒矒?、經略、招討使,以仲淹,韓琦、龐籍分領之。仲淹與琦與府涇州,而徙彥博帥秦,宗諒帥慶,張亢帥渭。
仲淹為將,號令明白,愛撫士卒。諸羌來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賊亦不敢輒犯其境。元昊請和,召拜樞密副使。王舉正懦默不任事,諫官歐陽修等言仲淹有相材,請罷舉正用仲淹,遂改參知政事。仲淹曰:“執政可由諫官而得乎?”固辭不拜,愿與韓琦出行邊。命為陜西宣撫使,未行,復除參知政事,會王倫寇淮南,州縣官有不能守者,朝廷欲按誅之。仲淹曰:“平時諱言武備,寇至而專責守臣死事,可乎?”守令皆得不誅。
帝方銳意⑩太平,數問當世事,仲淹語人曰:“上用我至矣,事有先后,久安之弊,非朝夕可革也?!钡墼儋n手詔,又為之開天章閣,召二府條對,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一曰明黜陟,二曰抑僥幸,三曰精貢舉,四曰擇長官,五曰均公田,六曰厚農桑,七曰修武備,八曰推恩信,九曰重命令,十曰減徭役。天子方信向仲淹,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詔書畫一頒下;獨府兵法,眾以為不可而止。
初,仲淹以忤呂夷簡,放逐者數年。士大夫持二人曲直,交指為朋黨。及陜西用兵,天子以仲淹士望所屬,拔用之。乃夷簡罷,召還,倚以為治,中外想望其功業。而仲淹以天下為己任,裁削幸濫,考核官吏,日夜謀慮興致太平。然更張無漸,規模闊大,論者以為不可行,及按察使出,多所舉劾,人心不悅。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僥幸者不便。于是謗毀稍行,而朋黨之論浸聞上矣(11)。
會邊陲有警,因與樞密副使富弼請行邊,于是以仲淹為河東,陜西宣撫使、賜黃金百兩,悉分遺邊將。比去,攻者益急。仲淹亦自請罷政事。乃以為資政殿學士、陜西四路安撫使、知邠州。其在中書所施為,亦稍稍沮罷。
以疾請鄧州,進給事中。徙荊南,鄧人遮使者請留,仲淹亦愿留鄧,許之。尋徙杭州,再遷戶部侍郎,徙青州。會病甚,請潁州,未至而卒,年六十四。贈兵部尚書。
仲淹內剛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時方貧,其后雖貴,非賓客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義莊里中,以贍族人。泛愛樂善,士多出其門,雖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聞者,皆為嘆息。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慶二州之民與屬羌,皆畫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數百人,哭之如父,齋三日而去。
《宋史》卷三一四
〔注 釋〕
①之:到。②去冗僭:裁去多余和有名無實的人員。③服除:脫掉孝服,即守喪制滿。④推其奉:拿出自己的俸祿。⑤矯厲:激勵,仿效。⑥待漏院:古時以銅壺滴漏計時,待漏院即等待上朝接見的地方。⑦迂闊:迂腐。⑧相踵歸業:先后回到本業。⑨版筑:筑城墻的工具。⑩銳意:一心一意。(11)浸聞上矣:逐漸讓皇帝知道。
〔相關史料〕
范文正幼孤,隨其母適朱氏,因從其姓。登第時姓名乃朱說也。后請于朝,始復舊姓。表內一聯云:“志在投秦,入境遂稱張祿。名非伯越,乘舟偶效陶朱?!狈扼?、范睢事,在文正用之尤切,今集不載。
《龔氏紀聞》
范仲淹早孤,從其母適朱氏,因從其姓名,與朱氏兄弟俱舉學究。少尪脊。嘗與眾客同見諫議大夫姜遵,遵素以剛嚴著名,與人不款曲①。眾客退,獨留仲淹引入,謂其夫人曰:“朱學究奇士也,他日不惟為顯官,當立盛名于世?!比四獪y其何以知之也。
《涑水紀聞》
范仲淹上宰相書,言朝政得失,民間利病,凡萬余言。王曾見而偉之。時晏殊亦在京師,薦一人為館職。曾謂殊曰:“公知范仲淹,舍而不薦,而薦斯人乎?已為公置不行,宜更薦仲淹也?!标虖闹?,遂除館職。頃之,冬至立仗禮官定儀欲媚章獻太后,請天子帥百官獻壽于庭。仲淹奏以為不可。晏殊大懼,召仲淹怒責之,以為狂。仲淹正色曰:“仲淹受明公誤知,懼不稱,為知己羞,不意更以正論得罪于門下也。”殊慚,無以應。
《涑水紀聞》
范文正以言事三黜。初為校理,忤章獻旨貶倅河中,僚友餞于都門曰:“此行極光?!焙鬄樗局G,因廢郭后,率諫官伏閤爭之不勝,貶睦州,僚友又餞于亭曰:“此行愈光?!焙鬄樘煺麻w待制,知開封府,撰《百官圖》進呈,丞相怒奏曰:“宰相者所以器百官。今范仲淹盡自掄擢,安用彼相?臣等乞罷?!比首谂?,落職貶饒州,時親賓故友又餞于郊曰:“此行尤光?!狈缎υ唬骸爸傺颓昂笕庖樱撕笾T公更送,只乞一上牢可也?!笨痛笮Χ?。惟王子野質,力疾獨留數夕,抵掌②極論天下利病,留連惜別。范語人曰:“子野居嘗病羸③不勝衣,及其論忠義,則龍驤虎賁之氣焉?!泵魅兆右皻w,客有迎大臣之旨,惴之者曰:“君與仲淹國門會別,一笑語,一樽俎,采之皆得其實,將有黨錮之事,君乃第一人也?!弊右皩υ唬骸肮靡椪咪浤撑c范公數夕之語進于上,未必不為蒼生之福,豈獨質之幸哉?”士論壯之?!?p>
《湘山續錄》
范文正守鄱陽,悅樂籍④一小妓。召還,作詩寄后任云:“慶朔堂前花自栽,為移官去未曾開,年年憶著成離恨,只托春風管領來?!钡骄┮噪僦钠淙?,題詩曰:“江南有美人,別后常相憶,何以慰相思,寄汝好顏色。”至今墨跡在鄱陽士大夫家。
《西溪叢語》
范文正于景祐三年言呂相之短,坐落職,知饒州。康定元年復天章閣待制,知永興軍。尋改陜西都運轉使。會呂公自大名復入相,言于仁宗曰:“范仲淹賢者,朝廷將用之。豈可但除舊職耶?”除龍圖閣直學士,陜西經略安撫使。上以許公為長者,天下皆以許公為不念舊惡。文正面謝曰:“向以公事忤犯相公,不意相公乃爾獎拔。”許公曰:“夷簡豈敢以舊事為念耶!”
《涑水紀聞》
范文正初排呂許公,勇于立事,自越州還朝出鎮西事,恐許公不為之地,無以成功,乃為書自咎,解仇而去,其后以參知政事安撫陜西,許公已老居鄭,相遇于途。文正身歷中書,知事之難,惟有悔過之語。許公欣然相與語終日。許公問:“何為亟去朝廷?”文正言:“欲經制西事?!痹S公曰:“經制西事莫若在朝廷之便?!蔽恼秊橹等弧9蕷W公《神道碑》言:“二公晚年歡然相得?!庇纱斯室?。后生不知,皆咎歐陽公,予見張公安道言之乃信。
《龍川別志》
范文正以龍圖閣直學士帥邠、延、涇、慶四郡,威德著聞,夷夏聳服,蕃部率稱曰:“龍圖老子”。至于元昊,亦以此呼之。
《澠水燕談錄》
范文正在邊庭,以黃金鑄一箋筒,飾以七寶,每得朝廷詔旨敕命,貯之筒中。后為一老卒盜去,公知不究。袁桷題文正像云:“甲兵十萬在胸中,赫赫英名震犬戎,寬恕可成天下事,從他老卒盜金筒?!?p>
《江鄰幾雜志》
仁宗時,西戎方熾。韓魏公為經略招討副使,欲五路進兵,范文正守慶州,堅持不可。是時尹洙為秦州通判兼經略判官。一日得魏公命至慶州,約范公進兵,范曰:“我師新敗,豈可深入。以今觀之,但見敗形,未見勝勢?!变▏@曰:“公于此乃不及韓公,韓公嘗云:“用兵當置勝負于度外”,今公區之過慎,此所以不及韓公也?!狈豆唬骸按筌娨粍?,萬命所懸。乃置于度外,仲淹未見其可?!变ㄗh不合而返。魏公舉兵入界,師次好水川,元昊設伏,全師陷沒,大將任福死之,魏公還至半途,而亡卒父兄妻子號于馬首者幾千人。皆持故衣紙錢招魂而哭曰:“汝昔從招討出征,今招討歸而汝死矣。汝之魂識亦能從招討而歸乎?”哀痛聲震天地。魏公不勝悲憤掩泣,駐馬不能前。范公聞之嘆曰:“當是時難置勝負于度外也。”
《東軒筆錄》
劫盜張海過高郵軍,晁仲約令百姓犒以牛酒,海悅竟去,不為暴。事聞,富鄭公欲誅仲約,范文正曰:“祖宗以來,未嘗輕殺臣下,此盛德事,奈何輕敗壞!他日主上手滑,吾輩亦未敢自保也?!备还灰詾槿弧F浜蟾还院颖边€朝,不許入國門,未測朝廷意,傍徨終夜不能寐,思范公語,繞床嘆曰:“范六丈圣人也?!?p>
《鶴林玉露》
范文正歸姑蘇。有絹三千匹,盡散與閭里親族朋舊,曰:“親族鄉里,見我生長,幼學壯行,為我歡喜,何以報之。祖宗積德百余年,始發于我。今族眾皆祖宗子孫,我豈可獨享富貴?”乃置田數千畝為義莊。
《清夜錄》
范文正嘗得一宅基,堪輿家⑤相之曰:“此當世出卿相?!惫唬骸罢\有之,不敢以私一家?!奔淳杵涞亟▽W舍,蘇州府學是也?!?p>
《昨非庵日纂》
范文正喜談兵,常好誦韋蘇州“兵衛森畫戟,燕寢凝清香”之句。
《冷齋夜話》
范文正喜談琴,然平日止《履霜彈》一操,時人謂之范履霜。
《老學庵筆記》
范文正云:“常調官好做,家常飯好吃。”
《鶴林玉露》
(以上均錄自丁傳靖輯《宋人軼事匯編》卷八)
范文正公曰:“吾遇夜就寢,即自計一日食飲奉養之費及所為之事,果自奉之費與所為之事相稱,則鼾鼻熟寐。或不然,則終夕不能安眠,明日必求所以稱之者。”
宋·邵博《邵氏聞見后錄》卷二二
(宋明道二年七月),先是右司諫范仲淹以江、淮、京東災傷,請遣使循行,未報。仲淹請間,曰:“宮掖中半日不食,當如何?今數路艱食,安可不恤!”甲申,命仲淹安撫江、淮,所至開倉廩,賑乏絕,禁淫祀,奏豁廬、舒折役茶,江東丁口鹽錢。饑民有食烏昧草者,擷草進御,請示六宮貴戚,以戒侈心。又上疏:“天之生物有時,而國家用之無度,天下安得不困! (略)今宜銷冗兵、削冗吏、禁游惰,減工作,(略)真州建長蘆寺,役兵之糧已四萬斛,棟宇像塑金碧之資又三十萬緡;施之于民,可以寬重斂;施之于士,可以增厚祿;施之于兵,可以拓舊疆。自今愿常以土木之勞為戒?!?p>
清·畢沅《續資治通鑒》卷三九
(宋慶歷四年)帝(宋仁宗)謂輔臣曰:“自昔小人多為朋黨,亦有君子之黨乎?”范仲淹對曰:“臣在邊時,見好戰者自為黨,而怯戰者亦自為黨,其在朝廷,邪正之黨亦然,惟圣心所察耳。茍朋而為喜,于國家何害也!”
清·畢沅《續資治通鑒》卷四六
(范)仲淹少有大志,于富貴、貧賤、毀譽、歡戚,不一動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泵扛屑ふ撎煜率拢瑠^不顧身,一時士大夫矯厲尚風節,自仲淹創之。性至孝,以母在時方貧,其后雖貴,非賓客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義莊里中,以贍族人。守杭之日,子弟知其有退志,乘間請治第洛陽,樹園圃,為逸老地。仲淹曰:“人茍有道義之樂,形髕可外,況居守乎!吾今年逾六十,生且無幾,乃謀治第樹園圃,顧何待而居乎!吾所患在位高而艱退,不患退而無居也。且西都士大夫園林相望,為主人者莫得常游,而誰獨障吾游者!豈必有諸已而后為樂邪!”
清·畢沅《續資治通鑒》卷五二
〔注 釋〕
①款曲:退讓妥協。②抵掌:拉著手,形容關系密切。③病羸:病重。④樂籍:登記注冊的娼妓。
⑤輿家:風水先生。
上一篇:《蘇軾》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蘇軾》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范雎》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范雎》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