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林赤眉領(lǐng)袖幼稚
王莽新政的天風(fēng)四年(公元17年),南方發(fā)生災(zāi)荒,饑民相與嘯聚,新市(今湖北京山境)人王匡、王鳳在湖北的綠林山中(今湖北當陽境)舉行起義,史稱“綠林軍”。荊州郡守派兩萬大軍圍剿綠林軍,被擊敗,公元22年(王莽新政的地皇三年),因綠林山中大疫,綠林軍分兩隊轉(zhuǎn)移。一隊由王常、成丹領(lǐng)導(dǎo),西入南群(荊州),稱“下江兵”,一隊由王匡、王鳳領(lǐng)導(dǎo),北入南陽,稱為“新市兵”。次年各軍會合,立西漢皇族劉會為帝,建元“更始”。進占昆陽(今河南葉縣北)、定陵(今河南襄陽北)等地,聲勢大振。王莽急派王尋、王邑,將兵42萬自洛陽經(jīng)穎川進逼昆陽,與綠林軍大戰(zhàn),被綠林軍打敗,綠林軍乘勝北攻洛陽,西攻長安,西路軍在人民支持下,迅速攻入長安,殺死王莽。同時北路軍也攻占洛陽,起義取得了勝利,但遺憾的是,由于農(nóng)民起義軍的幼稚,把勝利果實拱手讓給了地主階級人物劉秀。劉秀移都長安后,背叛了起義軍,殺害了起義軍將領(lǐng),使綠林軍的起義歸于失敗。
比綠林軍起義稍晚一年,瑯玡(今山東諸城)人樊崇在莒縣(今山東莒縣)發(fā)動起義,以泰山為根據(jù)地,逢安、謝祿等起兵響應(yīng),至數(shù)萬人。起義軍紀律嚴明,約定“殺人者死,傷人者償創(chuàng)”。因此,赤色染眉,故稱“赤眉軍”。地皇三年(公元22年),王莽派廉丹和王匡率軍鎮(zhèn)壓,在成昌(今山東東平西)被赤眉軍所打敗。公元24年(劉玄更始2年),赤眉軍分兩路進攻更始政權(quán),次年,會師弘農(nóng)(今河南靈寶南),隊伍至30萬人,立西漢宗室后裔牧童劉盆子為“皇帝,”年號“建世”。不久進入關(guān)中,得劉玄部將王匡、張印合作,攻下長安,劉玄投降。起義軍占領(lǐng)長安后,地主豪強隱蔽糧食,而起義軍自己在供應(yīng)方面也沒有作好工作,故而很遺憾地退出長安,次年,起義軍在新安(今河南澠池東)、宣陽(今屬河南)一帶,遭到劉秀大軍的圍擊,被迫投降,赤眉軍至此被消滅。
綠林赤眉農(nóng)民起義的歷史教訓(xùn)在于起義軍將領(lǐng)的幼稚,他們對于地主階級存有幻想,拱手把政權(quán)交給了他們,而得到的是自己的被消滅,這是極沉痛的歷史教訓(xùn)。
上一篇:糧餉不繼·饑餒軍亡
下一篇:綠珠墜樓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