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線出擊: 魏分三路攻吳》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當初,孫權建筑東興堤用以遏止巢湖之水外流,后來進攻淮南,反而因巢湖內的船只不利而失敗,于是廢棄大堤不再修筑。十月,太傅諸葛恪會集眾人于東興,重新修筑大堤,連接左右兩座山,在山與大堤之間建筑了兩座城,各留千人把守,派將軍全端守西城,都尉留略守東城,然后率軍返回。
鎮東將軍諸葛誕對大將軍司馬師說:“如今趁著吳國的內部災荒,派王昶逼取江陵,派毌丘儉攻向武昌,以羈絆住吳國上游的兵力,然后挑選精銳兵力進攻其兩城,等到他們救兵趕到,我們已大獲全勝了。”當時征南大將軍王昶,征東將軍胡遵,征南將軍毌丘儉等人各自都獻了征伐吳國的計策。朝廷因三種征伐計策不同,于是下詔征詢尚書傅嘏的意見。傅嘏回答說:“獻計者有人主張乘船直接渡江,橫行于江面之上;有人主張分四路同時進攻,攻占其城壘;也有人主張屯兵邊境,平時耕作土地,然后乘其內亂之機發動進攻;這的確都是攻取敵國的常用之計。但是自從我們整治集結伐吳部隊以來,前后已有三年,敵人早已知曉,已經不是一支可以出其不意進行偷襲的軍隊了。吳國與我為敵,將近六十年了,這期間他們軍臣團結,同甘苦共患難,最近又喪其統帥,君臣上下心存憂懼危難,加強戒備,假使他們下令在重要渡口排列戰船,堅固城池占據險要,那么我們橫行大江之上的計策,恐怕就難以奏效了。如今邊境的守軍,與敵軍相隔甚遠,敵軍設置的觀察聯絡哨所,又數量眾多戒守嚴密,我們的間諜不能進入,得不到任何消息。如果軍隊沒有耳目消息,偵察不夠詳密,卻冒然發重兵以面臨巨大的危險,這就是懷著僥幸心理以邀取成功,企圖先戰而后求取勝利,這不是保全軍隊的良策。只有屯兵邊境的計策最為完備牢靠; 可以先命令王昶、胡遵選擇地方駐扎在形勢險要之地,調查可以安置兵力之處,然后讓三方兵力同時進駐守地。第一,要奪取肥沃的土地,讓敵人退回到貧瘠的土地。第二,兵士到百姓中間,不許欺壓劫掠。第三,在靠近道路的區域實行招撫懷柔政策,使投降歸附之人每天都能來。第四,從遠處開始設置偵察聯絡哨,使間諜不能過來。第五,敵兵退守之后,偵察聯絡哨必然不能深入,耕作土地也容易開展。第六,軍隊就地食用積儲的糧食,不用分出兵力運輸。第七,敵軍內部矛盾混亂情況可以及時得到消息,能迅速作出征討突襲的決斷。以上七個方面,都是軍事行動的當務之急,不掌握這些,敵軍就會獨占便利的資財; 掌握這些利益就會歸于我國,所以不可以不明察。兩軍營壘相互逼近,兩軍的陣勢已相互明了,智慧勇敢得以施展,各種巧拙之計也得以運用,施展謀略能了解其得失,相互較量也能知道長短優劣,敵軍情況的真偽,將向哪里藏匿? 以小敵大,就會戰事煩勞兵力衰竭; 以貧敵富,就會加重稅斂財力匱乏。因此兵法說: ‘敵人安逸能使之煩勞,敵人飽足能使之饑餓’,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但是司馬師不采納這個意見。
十一月,詔令王昶等三股兵力襲擊吳國。十二月,王昶進攻南部,毌丘儉進攻武昌,胡遵、諸葛誕率七萬大軍攻打東興。十九日,吳國太傅諸葛恪率兵四萬,日夜兼程,救援東興。胡遵等人命令各軍作浮橋渡水,陳兵子大堤之上,分兵攻打兩城; 城在高峻險要之處,不能很快攻破。諸葛恪派冠軍將軍丁奉和呂據、留贊、唐咨等人為前鋒,從山的西面攻上。丁奉對各將領說:“現在各部隊行動遲緩,如果魏兵占據有利地形,就難以與他爭鋒交戰了,我請求快速攻上。”于是讓各路軍馬從道路上避開,丁奉親自率領屬下三千人快速突進。當時正刮北風,丁奉揚帆行船兩天就到達了東關,隨即占據了徐塘。當時漫天飄雪,十分寒冷,胡遵等人正在聚會飲酒。丁奉見魏軍前部兵力稀少,就對手下人說: “求取封侯賞爵,正在今天。”于是讓士兵們都脫下鎧甲,丟掉長矛大戟,只戴著頭盔拿著刀和盾牌,裸身爬上堤堰。魏兵看見他們,都大笑不止,而不立即整兵對敵。吳兵爬上之后,立即擊鼓吶喊,偷襲攻破魏軍前部營壘,呂據等人也相繼趕到; 魏軍驚恐萬狀四散奔逃,爭相搶渡浮橋,浮橋毀壞斷裂,魏兵自己跳入水中,互相踐踏著逃跑。魏軍前部督韓綜,樂安太守桓嘉等人都沉沒在水中,死者數萬人。韓綜過去是吳國的叛將,多次為害吳國,吳大帝孫權常常痛恨得咬牙切齒,諸葛恪命人送回韓綜首級以祭告大帝廟。繳獲魏軍的車輛、牛馬、騾驢等各有數千,資財器物堆積如山,凱旋而歸。
傅嘏的用兵韜略是全線推進,屯田取利,以逸待勞,相機而動。得地利,招降民,防間諜,免運輸,先勝而后求戰,反對先戰而后求勝。
丁奉取勝的原因,在于他精通兵貴神速、激勵士氣和出敵不意的韜略。
上一篇:《使敵手無力相搏:勞逸論》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下一篇:《內外應約:吳內訌》三國謀略智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