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本)學·沈學研究概況
沈家本對法律和法學近現化的貢獻,在當時就備受推崇和稱贊,他逝世時,北京法學界就譽之為“法學泰斗”。民國時期,法學界就開始對沈家本“會通中西”的思想和修律等活動進行研究,1933年商務印書館印行的楊鴻烈《中國法律發達史》用了較大的篇幅介紹清末修律和沈家本“會通中西”的法律思想,并高度贊譽沈家本是“深了解中國法律且明白歐美日本法律的一個近代大法家,中國法系全在他手上承先啟后,并且又是媒介東方西方幾大法系成為眷屬的一個冰人”。楊鴻烈還認為沈家本主持修纂的《大清現行刑律》是一部“自李悝以來,直到沈氏最新最進步的法典”。楊氏的這一觀點在當時乃至今天都是具有代表性和權威性的。
建國后,在相當長的時間里,由于受“左”的思潮和法律虛無主義的影響,對沈家本的修律活動基本上做了否定的結論,對沈家本的思想及修律本身的研究處于停滯狀態。八十年代以后,這種狀態才有所松動。近幾年對沈家本修律活動評價漸高,對沈家本個人的思想多從積極的方面去認識。較早的一篇有影響的論文是八十年代初,張晉藩教授的《論沈家本的法律思想》(見《法學研究》1981年4、5期)稱沈家本是“諳熟中國古代法律,并在一定程度上給予批判總結的著名法學家”,說沈家本“比較全面地了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法制”,也算是一個“企圖改革中國封建刑律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作者從總結舊律,開拓新法兩方面給了沈家本較高的評價。1985年,已故著名法學家、法史學家李光燦教授的 《評〈寄簃文存〉》一書出版,該書稱沈家本為“中國近代啟蒙的法理學家”。認為沈家本的法律思想,“具有突出的二重性”,但是以民主性精華、科學性精華、民本思想精華、法制思想精華為主,而封建、專制、迷信、愚民、德治、禮教等槽粕性的東西是非主流的一面。李光燦的觀點具有極大的影響,《評〈寄簃文存〉》的出版,標志著客觀地、歷史地、實事求是地研究沈家本的時代的到來。
北京大學法律系的李貴連教授是國內關于沈家本研究的佼佼者。在1978—1981年攻讀法學碩士學位期間,他就在張國華教授的指導下以沈家本和清末禮法之爭為碩士論文的選題。1983年他撰寫了《中國法律思想史綱〈上、下〉》(張國華、饒鑫賢主編,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年,1987年出版)的第二十一章“清末禮法兩派在法律思想上的斗爭”,在法史界較早地系統論述了清末禮法之爭和沈家本“融會中西”的法律思想。1989年,他的兩部專門研究沈家本的著作《沈家本年譜初編》(與張國華教授合編)、《沈家本與中國法律現代化》相繼問世,這標志著 “沈學”的形成。
1990年6月,中國政法大學校慶期間,舉辦了紀念沈家本誕辰一百五十周年學術研討會,并出版了題為《沈家本法學思想研究》的論文集。同年10月,為紀念沈家本誕辰150周年,在杭州召開了規模更大的“沈家本法律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會后出版了論文集《博通古今學貫中西的法學家》。“沈學”成為法律史學的一個熱點。“沈學”研究全面地展開。
199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由劉海年研究員等專家牽頭,組成《沈家本未刊書稿集纂》整理、研究的課題組。此項課題列入了當年的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獲得了經費資助。據悉,沈家本未刊著作的整理已大體完成,只要出版順利,學界可望不久看到沈氏的全部遺著。《沈家本未刊書稿集纂》收書計十九種: 《秋讞須知》、《讀律校勘記》、《律例偶箋》、《律例雜說》、《刑法雜考》、《駁稿匯存》、《壓線編》、《雪堂公牘》、《奏讞匯存》、《官名異同考》、《晉書刑法五刑二志校語》、《明史瑣言》、《周官書名考》、《奇姓匯抄》、《吳興瑣語》、《借書記》、《日南讀書記》、《刑案刪存》、《刑部奏刪新律例·最新法部通行章程》。
上一篇:先秦儒學(孔孟荀)
下一篇:國畫學·畫理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