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甫與“野無留才”
李林甫(?~752)在唐玄宗年間居相位十九年,他迎合唐玄宗意旨,結黨營私,陷害異己,慣于玩弄政治權術和不露聲色地搞陰謀詭計。《新唐書》說他:“性陰密,忍誅殺,不見喜怒。面柔令,初若可親,即崖穽深阻,卒不可得。”因李林甫本人“無學術,僅能秉筆。”而尤忌文學之士。
唐玄宗天寶六年(747),唐玄宗下詔:征天下士人通一藝者,到京師長安,參加制舉考試,以備皇帝征選。而李林甫卻懼怕應試舉人在策文中指其奸惡,對自己不利。于是,李林甫便向唐玄宗進言:“士皆草茅,未知禁忌,徒以狂言亂圣聽,請悉委尚書省長官試問。”唐玄宗接受了李林甫的建議,命郡縣官員對應試舉人精加試練。這樣,應試舉人還沒有到達京師,李林甫就運用手中的權力,在郡、縣內就將一些對自己不利的舉人除名。
唐制,制舉考試應由皇帝親自主持。經過郡縣官員精加試練的應試舉人到達京師后,不由皇帝親自考試,而改由尚書省主持考試。唐玄宗命御史中丞監之。而在考試之時,突然改變制舉考試的內容——策文,改試詩、賦、論,一如常選之科的進士試。本來,制舉舉人在臨考前,要用大量時間揣摩時事,預先試做策文,而策文大都與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等現實密切相關。改變考試內容,這對于制舉舉人來說,是措手不及的,當然也就不會有人登第了。
試后,李林甫上表唐玄宗,賀:“野無留才。”
當真是“野無留才”嗎?
參加這次制舉考試的,其中就有被后人稱為“詩圣”的杜甫。
人才,是社會和國家的寶貴財富,而封建社會的腐朽官吏,為了自己的私欲和烏紗帽,壓制人才,阻遏人才出頭之路,這已是司空見慣之事。
上一篇:李斯的人格與結局
下一篇:李夢陽剛直不阿多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