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利賓枉費精力研究永動機
伊萬·彼得羅維奇·庫利賓(1735—1818)是俄國偉大的機械大師,是一位杰出的技術開拓者。1770年,庫利賓主持了彼得堡科學院“工具制造、鉗工車工、細工及其它一些工藝部門”的工作,在工場里,機械、電器、光學和聲學儀器的制造和修理都是在庫利賓的領導和參與下進行的,他簡直成了一位多才多藝的萬能巨匠。
在庫利賓生活的時代,曾掀起過一陣“永動機”熱。所謂永動機,就是不提供任何能量,自己就能夠永遠運動、作功的機器。這種機器無疑是社會迫切需要的,當時有“螺旋水管式永動機”,“鋼球滾動轉輪式永動機”等多種設計方案,但都接踵而失敗了。庫利賓這位有著現實主義思想的實踐家,也受到了這股思想的影響,投身到永動機的研究之中。
為了研制永動機,庫利賓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絞盡了腦汁、煞費苦心,沒日沒夜地苦干,幾乎達到廢寢忘食的程度。然而,他得到的報償只是失敗、失敗、再失敗。經過屢次的失敗,他終于醒悟了,認識到這種努力是徒勞的,“永動機”是永遠也不可能實現的。關于研究“永動機”失敗的教訓,他曾深有感觸地寫出了下面一段話:
“我那只孵蛋的母雞咯咯叫了五十多年,我朝思暮想,暈頭轉向,耗盡了我的心血,留給我一身債務。在那些年月里,它一次又一次地拿孵過的雞蛋來欺騙我——原來是些永遠也孵不出雛的雞蛋。”
這個教訓太深刻了,是用生命的代價換來的教訓。19世紀40年代,能量守恒與轉化定律從各種不同的領域相繼發現,它說明自然界的能量是守恒的,不會憑空創造、也不會無影無蹤地消失,各種具體的能量形式可以互相轉化,轉化前后的總量是不變的。這就斷定了不需要任何能量的補充而可永遠運動的“永動機”是注定要失敗的。
科學探索,必然是在一定的知識水平之上進行的,知識水平為人們的探索規定了范圍和限度,超過這一范圍和限度,探索往往要導致失敗。
上一篇:庫侖的偏見
下一篇:庫普林世界觀上的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