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末期的勤工儉學運動
1958年至1960年,教育事業盲目發展,進行了種種“改革”,掀起了一場“教育大革命”。當時,“教育革命”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所謂“一反幾千年傳統”,實現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1958年1月,共青團中央作出了《關于在學生中提倡勤工儉學的決定》,提出可以按照不同條件,倡導和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勞動,并要求各地有計劃、有步驟地去做,堅持自愿和課余的原則,不搞強迫命令。1958年2月,教育部發出《關于大力支持團中央“關于在學生中提倡勤工儉學的決定”的通知》,認為勤工儉學是“使學校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重大措施之一”,要求各地根據當地的具體條件有計劃、有步驟地去做。稍后又頒布文件規定了學生參加體力勞動的時間,增設了生產勞動課。這些都還是比較適當的。但沒過多久,情況就發生了很大變化。3月24日至4月8日,教育部在北京召開第四次全國教育行政會議,以“反掉保守思想、促進教育事業的大躍進”為中心議題。自此以后,在“大躍進”的推動下,勤工儉學的活動就走偏了方向,各級學校勞動越搞越多,掀起了大辦工廠、農場的熱潮,一些地方,往往幾晝夜之間,一個學校就辦起了幾個工廠、車間和作坊。從9月份開始,全國大、中、小學教職工和小學高年級以上學生,又開始普遍停課,投入大煉鋼鐵和三秋勞動。據20個省市統計,9月底有22100所各級各類學校建起小煉鐵爐、小煉鋼爐86000多座。到10月中旬,有397所高等學校共辦工廠7240個,13000多所中專、中學共辦工廠144000多個。
由于勞動過多,停課過多,嚴重影響了教學進度,沖擊了正常教學秩序,使教育質量急劇下降。到1959年,情況仍沒有根本好轉。有的小學開學兩個月內應有52天上課日子,但每個小學生差不多勞動了41個工作日,有的停課37天。
由于片面強調參加生產勞動,片面理解教學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有的學校竟提出:“生產在哪里,學習到哪里”,“工地是學校,爐旁是課堂”、“學習跟著生產走,學習生產兩相長”的口號,教學安排竟“以鋼為綱”,邊生產,邊學習,邊辯論,把原有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完全擱置一旁,另行訂出所謂結合生產實際的教學計劃,并擬訂教學大綱,按此大綱寫講義。使整個理論教學支離破碎。這些做法顯然背離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教育原理,也違背了社會主義學校教育的客觀規律。
上一篇:五十年一貫制的經濟發展模式
下一篇:五運六氣學說的厄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