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運六氣學說的厄運
傳聞我們中國有四大國粹,包括京劇、書畫、史學、和中醫藥,有幸中醫也列于其中。中醫的范疇甚廣,真可謂包羅萬象,諸如醫經學、醫方學、診療學、傷寒學、溫病學、醫史學、養生學、運氣學……,每一門學科都是理論深奧,涉及廣泛的學問。可惜近幾十年人們只重實用、忽視了理論,這種現象往往形成原地踏步,如果否定它,則有可能導致向后倒退了。以運氣學為例,這門古老的氣象醫學的學問屢經坎坷。1958年由南京中醫學院組織老教授們編寫的中醫入門書《中醫學概論》里,曾扼要地講解了有關運氣的基本內容,同時期,北京中醫學院老教授任應秋先生編寫了《五運六氣》小冊子,介紹運氣學說,學術討論氣氛剛剛抬頭,便遭到嚴厲批判,批判者根據這個學說滿篇是甲、乙、丙、丁、陰、陽、水、火,又算又演變,認定它是唯心主義,是反動的讖緯學說的變種,同看相、算命是一類貨色。隨著改革開放,了解到西方國家氣象醫學在國外是一個新興學科,而我們早在兩千多年以前,就有這方面的深刻研究。原來五運六氣學說是周秦及西漢以前,黃河流域大自然氣象學和發病學關系的規律性總結,是很有科學根據的,只是說理方式和演算方法與現代不同,名詞和名稱更古老罷了。比如說五運,就是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結合春、夏、長夏、秋、冬五季,與古代病因學說的風、寒、暑、濕、燥、火六淫結合厥陰風木、少陰君火、少陽相火、太陰濕土、陽明燥金、太陽寒水和二十四節氣成有機聯系,依照其進退盛衰研究氣候變化與疾病的關系這一課題。著名科學家竺可楨教授在其《氣候與人生及其他生物之關系》一文中指出(廣播教育》1936年創刊號):據1932~1933年,上海、南京、杭州、漢口、青島五個城市的統計,一個中死亡人數最多在8月和9月,次之在3月和2月,而死亡人數最少是在10月、11月和5月、6月。換句話講在我國中部夏秋之交死人最少,冬春之交次之,而春秋卻是死人最多的時候。……為什么死人最多,夏季不在最熱的7月,而在8、9月?冬季不在最冷的1月而在2、3月呢?“竺氏沒有把原因說清楚,因為當時西方尚未開發氣象醫學領域的深入研究,所以不可能把生物病、死、生長、繁殖等規律,與大自然的變化周期聯系起來對待。現代研究證明,流行病或其它一些疾病的發生、流傳、流行面積和人群廣度,流行區域與自然和氣候變化有密切的規律可以尋覓,掌握這些規律,對人類健康、防病治病,甚至災害和蟲害,都有著實際的意義。比如,在寒流到來之前或當中,不只得感冒,尤其是癲痢病、精神病、心臟器質性疾病、氣管病等發病和死亡率最高期,甚或是車禍和人為災害的高發期。五運六氣學說與現今的氣象學、氣候學等比較還是相當古樸的,但它畢竟是香花而絕不是毒草。
在一個事物,人們還認識它的時候,不可以隨便下結論、或打殺,或捧殺。對古代文明,特別要有這個態度。
上一篇:五十年代末期的勤工儉學運動
下一篇:令人恐怖的城市公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