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化·前言
我們平時說的臺灣,有幾種提法:臺灣島、臺灣省、臺灣地區。臺灣島指臺灣本島,形如紡棰,也象海棠葉,是臺灣的主體部分,臺灣省包括臺灣本島,澎湖群島,臺灣本島附近的小島如釣魚群島、綠島、蘭嶼、小琉球等,臺灣地區除了臺灣省之外,還包括目前由臺灣當局控制的福建省金門縣,廈門市的大擔島、二擔島,莆田市烏丘島,連江縣的馬祖列島等——而臺灣當局將臺北市、高雄市列為與臺灣省平行的直轄市,所以每把臺灣省、臺北市、高雄市并稱臺灣地區,而稱上述的臺灣地區為閩臺地區。就一般講,臺灣主要指臺灣省,有時主要指它的主體部分臺灣本島。
臺灣與祖國大陸血肉一體,關系密切。在萬年以前,臺灣與大陸是連在一起的,是福建的半島。后來由于地殼運動,海浸到來,臺灣才從大陸分隔出去,成了海島。科學工作者通過對閩臺兩地的地質考察研究發現,兩地地質屬于同一結構,這正好證明,兩地本來是連在一起的。可以想象,如今的臺灣海峽,原也是一片陸地。因為臺灣原來同大陸是聯在一起的連體,是大陸的一部分,是福建的半島,所以大陸上首先是福建一帶的居民,與臺灣之間可以無阻擋地來往。就因此,臺灣的文化和大陸也是一樣的。
福州和基隆都流傳過這樣的諺語:“雞籠雞叫,福州聽到。”雞籠是基隆的舊稱。這句諺語形象而生動,既指明兩地相距之近,也可以理解兩地關系之密切。據分析,到了地質年代第四紀后期,因地層變動,閩臺間局部陸地下沉,海浸到來,海峽出現,臺灣成了海島。不過,至少在開頭相當長的時間里,每當海浸退出時,兩邊仍可來往。再往后,海峽的原陸地進一步下沉,海浸更厲害,人們無法涉水過海峽,不過仍可借助舟船來往于兩地之間。早期的海峽,曾有過并不像今天這樣寬闊的時候,用舟船過渡并不難。
人們研究臺灣海峽的變化過程還發現,澎湖群島南部同大陸之間,具體講同福建的東山縣之間,直到5400年前,還有一條通過臺灣礁的陸地相聯系著,而澎湖和臺灣本島的陸地聯系,則一直維持到距今大約6200年前??傊_灣原是大陸的連體,是華夏古陸的一部分,臺灣山脈是華夏古陸東邊的“界緣山脈”。臺灣的東海岸才是我國東部的邊緣地帶。由于地層原因即地層變動的結果,出現了臺灣海峽,使臺灣與大陸隔離開來,但兩地來往從未中斷過。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臺灣同胞是中華民族即中國人民的一部分,臺灣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
需要提一筆的是,歷史上臺灣曾被荷蘭殖民者侵占三十八年(1624—1662),其中西班牙殖民者在臺灣北部占領了十六年(1626—1642)。到了近代,日本帝國主義占領了五十年(1895—1945)。此外,還有其他資本主義列強先后在臺灣橫行過。臺灣文化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是不言自明的。但是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中華民族文化,即中國傳統文化,早就深深地在臺灣扎根。中國傳統文化在臺灣一直處于主流地位。只是,由于臺灣離中原地區較遠,受到福建、廣東的影響比較多,因此臺灣在文化方面帶有相當濃厚的閩粵地方色彩。近幾十年來,特別90年代以來,西方各種思潮的書籍、電影大量流入臺灣,吸引了一大批青少年,特別是青年學生,于是古今中外的文化思潮在臺灣交匯發展。
臺灣地方歷來的當權者,始終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為了保證傳統文化在臺灣的傳播,鄭氏政權時代和清朝都曾公開抵制洋教在臺地的發展;到了本世紀60年代,臺灣還專門成立了“中國文化復興委員會”,強調維護傳統文化。傳統文化維護者新儒家學派還于1958年發表過“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明白提出儒家文化具有現代意義和世界意義,認為文化建設應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本位。這一派在獨立思考的鼓勵下,開拓新視野,開啟新的研究之路。這事表明了,在臺灣,直到今天,人們仍在倡導中國傳統文化。問題是,文化建設跟不上經濟發展。由于提倡傳統文化僅局限于理論研究上,對整個社會影響比較小,并沒能夠有效發揮其倡導社會風氣的功能,原來中國人所具有的勤儉美德,隨著財富增加而疏遠了,支配社會風氣的,主要是物質欲的追求、個人需要的價值觀念和各種強烈的精神刺激。這種現象被稱為病態文化現象。
這里人們看到了,臺灣文化發展的明顯趨勢是,中西文化進一步融合。中西文化融合趨勢,在哲學思想領域表現最為明顯。人們知道臺灣哲學思想界長期來分為自由派、天主教派和新儒家派。自由派學者雖然堅持認為儒家文化在總體上不適應現代化社會,但仍承認它注重人際關系和注意道德修養的主張可彌補西方文化的不足。天主教派則早有與儒相結合的主張。新儒學呢?它不是傳統的儒家。老一輩的新儒家早提出要從儒家文化中開出科學的民主精神,讓它適應現代要求,年輕一代的新儒家,除主張保留儒家的個人道德修養的合理因素,更提出重視個人權利的思想來補充儒家的只講義務的不足。三大派都主張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合理因素,同時認同現代化的人們的普遍價值。
隨著時代的發展,接受外來文化勢在必然,但外來文化與臺灣固有的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又具有自己的特色,即帶有中國人感情方式的特點。生活水平提高,生活內容豐富,人們希望長壽,修身養性,得道成仙,成了許多人的共同心愿,于是道家的思想主張,引起世人的重視。道教文化為相當一部分人之所關注。還有,物質生活豐富,各種刺激增加,臺胞心靈不堪負重,需要尋找一個清靜的精神家園,這樣,注意親密的倫理感情,注意祥和的人際關系,講求內心和個人情緒等等,也受到人們的重視。也因此,講究寧靜環境的佛教文化,也成了人們尋找精神安慰的方式。
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過程,在臺灣可看成是中西文化相融合的過程,而這種融合同時保持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
上一篇:草原文化·史傳典籍的輝煌·《黃金史綱》
下一篇:巴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