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君臣的嫉賢妒能
隋朝的國祚短暫與暴秦相同,其中最為重要的原因之一即輕視文教,不重人才,也與暴秦差不多。隋代在人才的選拔方面雖然廢除了“九品中正制”,在排斥世族大家,拉攏下層寒士、強化皇權方面有所推進。但它作為一個絕對皇權主義的專制王朝,也注定了它在人才選拔方面不可能真正唯才是舉,也不可能真正按照典章制度客觀公正地選人和培養人。隋朝君臣似乎都有嫉賢妒能的毛病,而且輕視教育。
隋文帝曾下詔解散京師和地方州縣的學校,只保留國子學的七十名學生。隋初選舉以秀才科最貴(當是承漢魏六朝而來),開皇十五年(595年),全國應秀才科考試的僅有杜正玄一人以“對策高第”被錄取,考官奏報元老重臣楊素,而楊素連這一個人也不愿錄取,怒曰:“使周、孔更生,尚不得為秀才,刺使何忽妄舉此人!”他一心要黜落杜正玄,下令重考,令杜正玄摹擬司馬相如《上林賦》、王褒《圣主得賢臣頌》、班固《燕然山銘》、張載《劍閣銘》、《白鸚鵡賦》等五篇文章,這些都是前輩文學大師的名作,摹擬談何容易!楊素還對杜正玄說:“我不能為君住宿,可至未時(下午)令就”。但是杜正玄卻揮筆及時完成,楊素大驚道:“誠好秀才”,(《北史·杜正玄傳》)由此可見,隋代的選人考試本身并不具有尊嚴性,一二大臣即可憑個人好惡臨時推翻,節外生枝,全無成文定制,若非杜正玄之才,誰又能跨過楊素這種蓄意刁難的障礙呢?
隋煬帝是個荒淫的暴君,同時也是個頗具文彩的風流詩人,曾自夸憑考試也該當皇帝,但他卻心胸狹窄,不能愛才容賢。著名詩人薛道衡作《昔昔鹽》一詩,描寫思婦哀怨之情,十分動人,尤其是其中“暗牖懸蛛網,空梁落燕泥”二句融情于景,廣為時人所傳頌。煬帝嫉妒萬分,后來竟橫加罪名將他殺了,臨刑時對他說:“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隋唐嘉話》)嫉賢妒能至如此地步,因此,隋代選舉考試中沒有出過什么人才,也就不奇怪了。
上一篇:隋文帝與“毛間蟲”
下一篇:隋朝的徭役之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