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說
一、“子學”與“子部”
“子”的意義有兩個方面:一是尊稱男子,二是指稱學說。
第一層意思如唐朝的顏師古所說:“子者,人之嘉稱,故凡成德,謂之君子。”晉朝的王肅也說:“子者,有德有爵之通釋。”意思是說,凡是有道德、有學問、有爵位的人,都可以稱為“子”。后又延伸為對老師的尊稱,如孔子的弟子便稱其為“子”,這時候,“子”一般是用在姓氏之后,如莊子、墨子等。
第二層意思是指學說、著作,如《老子》、《莊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后世學者對自己撰寫的著作也有稱為“子”的,如明朝劉基的《郁離子》等。
“子學”開始是指出于多人之手的、一個學派的著述,后來則大多是指個人的著述,而且多用個別的書名,它是隨著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和私家撰述的出現而產生的。而“子書”中的“子”,則脫胎于門人后學對其“本師”或“先師”的稱謂。“子書”后來也就成為了書籍的一個部類,即“子部”,這也是中國古代圖書四部分類法中的一個部類,也稱“丙部”。
西漢的劉歆編輯《七略》時,將周秦以來諸子所著的書籍稱為“諸子略”,列為第三類,這是“諸子”的第一次稱謂,也是“子書”作為獨立部類的開始。
東漢的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根據劉歆的分類方法,設《諸子略》,分為十家: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家。
晉朝的荀勖把所有的書籍分為四部:甲部包括六藝、小學;乙部包括諸子、兵書、術數;丙部包括史記;丁部包括詩、賦、圖贊、汲冢書。
隋朝的《隋書·經籍志》創立了“子部”,下設十四類別: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兵家、天文、歷數、五行、醫方。
唐代的《新唐書·藝文志》設立“四庫”分類,改經、史、子、集為甲、乙、丙、丁,把子、史對調,諸子歸于丙部,下分十七類:儒家、道家、神仙家、釋氏、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天文歷算、五行、藝術、類書、明堂經脈、醫術。
總之,子部以思想學說為主,是最為龐雜淵博的一部。
宋代晁武公的《郡齋讀書志》把子部分為十八類。清朝的《四庫全書總目》則把子部分為十四類。習慣上盡管號稱諸子百家,但一般是依據《漢書·藝文志》的分類,把它們概括為“九流十家”。
二、諸子的起源
諸子最早來源于巫、史等職官。遠古時期,古人敬畏鬼神,重視祭祀,巫、史同源。掌管祭祀和史事的職位一是巫,負責掌管天事、鬼神;二是史,負責掌管人事、記錄。巫與史下面又有若干的職位分支即王官,如由巫發展而來的有天文、歷法、五行、蓍龜、雜占、形法、醫方、房中、神仙、方技等,由史發展而來的是六藝、諸子、詩賦、兵書。
東周衰落后,社會動蕩不安,王官們失去了原來的職守,首先是為了生存,再則是為了救世濟民,他們便紛紛發揮各自所長,于是,百家之學逐漸興起。從反向的角度,這也能幫助我們理解為什么巫、史二家包含著各家的思想了。
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中,首推道家;司馬遷說自己先掌“文史星歷,近乎卜祝之間”,作史是結合天與人,所謂“究天人之際”,撰寫的《史記》也是先黃老而后六經,這其中的原因正在于追溯學術的源頭。另外,《易》本來是用于卜筮的書籍,但經過孔子的整理,就成為了溝通天人關系的哲理書。從這里也可知道,古時候的巫,既能上通天事,又能下及人事。
至于諸子的思想與學說為什么在后世大部分沒有廣為流傳,主要原因在于他們學說本身各有所偏頗。儒家則不同,儒家的立論中正不倚,具有極強的現實可行性,即所謂的恒久之至道。
三、諸子的分類
1.莊子在《莊子·天下》篇中,把諸子分為六家:
(1)墨翟、禽滑厘
(2)宋钘、尹文
(3)彭蒙、田駢、慎到
(4)關尹、老子
(5)莊周
(6)惠施
這六家中,宋钘、尹文屬于墨家,彭蒙、田駢、慎到、關尹與老子、莊周都屬于道家,惠施為名家,慎道又屬于法家。
2.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敘述其父司馬談《論六家要旨》的“六家”為:
(1)陰陽家
(2)儒家
(3)墨家
(4)名家
(5)法家
(6)道家
3.班固的《漢書·藝文志》分為九流十家:
(1)儒家
(2)道家
(3)陰陽家
(4)法家
(5)名家
(6)墨家
(7)縱橫家
(8)雜家
(9)農家
(10)小說家
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陰陽家的命名開始于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旨》,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的記述則更使“九流十家”成為永久性的定名。至于“百家”的說法,其實只是形容人數眾多的一個概數。《漢書·藝文志·諸子略》中,把諸子概括為一百八十九家,文章四千三百二十四篇,然后,又進一步概括為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意思是除去小說家所剩下的即所謂“九流”。
上一篇:法家概況
下一篇:詞曲總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