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哲學文化·經世致用
宋代以后出現的一種提倡經書研究,學術研究應與現實問題聯系起來的治學態度和治學方法,又稱“通經致用”或“實學”。其特點是,以解釋古代典籍為手段,從中發揮自己的社會政治見解,強調學以致用。南宋時,以呂祖謙為首的金華學派,以葉適為代表的永嘉學派和以陳亮為代表的永康學派都提倡經世致用,主張治經史以致用,反對當時的理學家奢談心性命理的空疏之學。明末清初,隨著社會矛盾、民族矛盾的尖銳,經世致用之學大興,形成一股廣泛的學術思潮。代表人物有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李颙、顏元、李塨、王源等等。他們要求學術反虛就實,提倡經世致用的真學問和“以實為宗”的新學風。他們的研究范圍,幾乎涉及社會問題的一切方面,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國家、民族、法律、邊疆、地理、人情、風俗、自然科學等等。提出解決社會問題的諸方案,并對理學空疏的學風作了嚴厲的抨擊。清末,由于民族危機、社會危機空前嚴重,經世致用之學再度興起。代表人物有魏源、龔自珍、康有為等。他們通過發揮今文經中的“微言大義”議論時政,研究社會問題,提出自己的社會改革方案。他們在救亡圖存的旗幟下,繼承了明末清初的經世致用精神,揭開了歷史的新篇章。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科技文化·秦漢長城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經濟文化·繼昌隆絲偈